2025 年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绝非普通赛事,而是合办奥运会的 “实战预演”。
这场涵盖 19 个赛区、57 个大项,将迎来 3.6 万名运动员的盛会,正全面检验三地的协同能力,为奥运申办积累核心经验。
![]()
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
政策与共识的双重支撑奠定可行性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联合打造国际性品牌赛事”,广州、香港、澳门近年施政报告均强化体育盛事布局 —— 广州计划 2035 年建成 “国际体育赛事中心”,香港推动体育 “盛事化”,澳门打造 “体育之城”。
![]()
粤港澳大湾区
更关键的是,政商学界已形成合力:香港 “2036 工作组” 运作两年,美国、英国等驻港商会明确支持,霍启刚等人士呼吁借全运契机建 “体育湾区”,国际奥委会官员也直言大湾区办奥运 “只是时间问题”。
硬件与协同的成熟度构成核心优势。
2024 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达 14.79 万亿元,8600 万常住人口形成庞大市场支撑。基础设施方面,深中通道等交通网络让 “一小时赛事圈” 成为现实,而全运会传承的 “一事三地” 机制,正是从九运会 “跨境通关模式” 升级而来,可直接复用为奥运赛事协调体系。
![]()
粤港澳大湾区
场馆资源更具优势:广州亚运场馆、香港奥马场地、澳门东亚运设施可满足 80% 以上赛事需求,全运会新建场馆均按奥运标准规划。
市场化经验与国际形象成为加分项。
从六运会通过奖券集资 3000 万元,到九运会开创电视转播权转让模式,三地已形成成熟的体育产业运作体系。这种经验能有效规避单一城市办奥的成本压力 —— 大湾区 “9+2” 城市分摊投入,可避免赛后设施闲置风险。
![]()
粤港澳大湾区
同时,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澳门的旅游优势形成互补,能为奥运带来多元商业价值,这正是国际奥委会青睐的办赛模式。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留言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