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坚持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明确提出“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旨在通过民生改善与经济循环的良性互动,激活超大规模市场潜力。这一战略的落地需从设施升级、服务补短板、政策协同三大维度协同发力,推动“民生温度”转化为“发展热度”,实现消费体验与经济活力的双向提升。
基础设施是连接民生需求与消费市场的物理纽带,也是消费场景创新的技术底座。“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传统设施智能化改造与新型基础设施超前布局的双轮驱动,为消费体验升级提供实体支撑。
一方面,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直接提升消费便利性与品质感。例如,交通领域的高铁网络加密、城市轨道交通延伸,配合智慧停车系统、实时公交查询平台,大幅降低了居民跨区域消费的时间成本,使“周末短途游”“县域消费”成为新趋势。这些“物”的投入通过技术赋能重构消费流程,让“买得到”升级为“买得好”“买得省心”。
另一方面,新型基础设施的超前布局为未来消费形态培育沃土。低空经济试点城市的无人机物流网络、6G通信技术预研中的全息购物场景、全国一体化算力枢纽支撑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均依托新型基础设施的突破性进展。更重要的是,这类投资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既直接创造高端装备制造、数字服务等就业岗位,又通过技术扩散降低新兴消费门槛,最终形成“设施升级—产业壮大—消费扩容”的良性循环。
民生服务的充足性、均衡性与可及性,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意愿与能力的释放。“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下一步,补齐服务短板首先要聚焦“一老一小”等关键群体。通过加大普惠托育机构建设、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仅能降低家庭养育与照护成本,更能释放母婴消费、教育服务、银发经济等万亿级市场需求。
其次要推动服务场景融合创新。将健康服务嵌入文旅项目、将文化体验融入商业空间、将体育健身融入社区生活,通过“服务﹢消费”的场景集成,既满足了居民对品质生活的多元需求,又创造了“体验增值”的消费新增长点。
“惠民生”与“促消费”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政策的系统集成与精准滴灌,推动“投物”与“投人”,“短期刺激”与“长期培育”的有机统一。
在横向协同上,需建立民生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机制。例如,对养老社区、智慧教育平台等民生项目的投资,既纳入基础设施范畴给予财政贴息,又通过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同时引导高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养老服务、数字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这种“资金﹢产业﹢人才”的组合政策,既能快速补齐民生短板,又能培育新兴消费产业生态。
在纵向协同上,需强化统一市场规则与精准施策的结合。一方面,通过整治地方保护、统一流通标准、优化物流网络,降低商品跨区域流动成本,让优质消费品更高效地触达下沉市场;另一方面,针对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对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提供购置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增加税收抵扣,通过“保基本”与“促升级”并重的政策设计,既保障民生底线,又激发中高端消费潜力。
同时,宏观政策应确保一致性,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还是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本质上都是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积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与信心。当劳动者技能提升带来收入增长,当基本公共服务消除后顾之忧,消费将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跃升。
“十五五”时期的扩大内需战略,本质上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这不仅是应对短期压力的有效手段,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生与经济相互赋能、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会长)
作者:张连起
文字编辑:杨岚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周佳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