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信我讲不明白四渡赤水的神来之处

分享至

解放后,教员接待蒙哥马利,蒙哥马利赞扬教员的三大战役打的精彩,教员谦虚的表达:我最牛逼的作品是四渡赤水。看了很多文章和视频,始终对四渡赤水迷迷糊糊,没有领悟到精彩之处。

终于有了几天的空闲,反复复盘四渡赤水,想说一说,看看能不能说明白。先说背景,1934年底,第五次反围剿失败,8万中央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强渡湘江,打得只剩3万多人。士气低落。应该说四渡赤水并不是一个整体高瞻远瞩的战术规划,而是根据情报、态势,灵活机动、实时调整的教科书式指挥。

如下图所示,



当时红一方面军是想北上与红二、红六会合。但是,周围有贵州黔军王家烈,广西桂军白崇禧,湘军何健,中央军吴奇伟、周浑元。加上蒋介石调动的川军、滇军,合计40万。“40万对4万,优势在我”感觉这句话成了委员长的口头禅了。既然优势在我,作为一个优秀战略家的委员长,想法就开始丰富了,就想通过围剿红军,借机进入川、黔、滇的地盘。可惜,他不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他的如意算盘,别的军阀也心知肚明,于是,一场各怀鬼胎的围剿,开始了。看到北上有重兵把守,教员建议向西南,到贵州,脱离包围圈。于是,1935年1月,在王家烈与吴奇伟中间,红军到达遵义,召开遵义会议,教员重回常委,参与军事指挥工作,但仅仅是“参与”指挥。

一渡赤水:打不过,跑。如下图,



川军刘湘、郭勋祺,滇军孙渡,中央军周浑元、吴奇伟,黔军王家烈,开始围堵。没打过郭勋祺,从土城一渡赤水。

二渡赤水:跑不了,回。



红军到达四川扎西,被川军刘湘,滇军孙渡,中央军周浑元再次围住。红军看到黔军防守弱,二渡赤水,回到娄山关、遵义。过娄山关时,抽空写个词,鼓舞一下士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接着跑。

三渡赤水:打不过,撤。



打掉中央军吴奇伟两个师,正在吃中央军周浑元,吃不完,别人上来了,连夜撤军,从茅台三渡赤水,入川。茅台!茅台!

四渡赤水:彻底玩嗨。



让伪装主力北上,造成要横渡长江的假象。这时猪队友出现了,不好意思,不是猪队友,是猪队长出现了。委员长携达令,坐飞机翩翩而来,入驻贵阳督战。委员长急命川军刘湘,滇军孙渡,中央军周浑元围剿”伪装主力“。红一方面军立刻四渡赤水,用一个军团牵制黔军王家烈残部,主力向贵阳急进,营造”擒贼先擒王“的态势,攻敌于必救。



贵阳行署,委员长抱着达令瑟瑟发抖,各地部队纷纷回撤勤王。红一方面军向东在清水江边驻扎,造成要入桂假象,然后急转向西,然后西南,进入云南,至此,40万部队被远远甩在身后。四渡赤水的意义通过审时度势,教员巧妙利用了委员长和军阀的面和心不和,主打中央军,对于地方势力不硬杠(地方势力的宗旨是:你不来,我不追;你来,我硬杠)。

通过这场胜利,既重建了红军的信心;又树立起自己在党和军队中的核心地位,也让党建立起更高效的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制度。为之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众所周知,四渡赤水的关键与高光在于第三渡和第四渡,是教员堪称扭转乾坤的巅峰表演赛;但在三渡发起的前夜,另一个人也献上了自己这一生最巅峰的演出,几乎以一己之力确保了教员的巅峰赛能如历史那般上演。

这个人是谁,自然不用多说。三渡赤水前夜,我党我军与会的高级干部99%都与教员意见相左,全部投票否决全力攻打周混元部、伺机三渡赤水的行动计划,只有总理一个人在表决时保持沉默;当晚教员乘雨夜说服了周先生支持自己的方案,然后二人一同说服了朱总,然后三人再去说服其他干部同志……

当第二天重新表决时,教员的方案终于通过;于是历史的车轮在冲下悬崖前的一个瞬间,终于改变了方向。

你们以为我会想说:这一夜,是教员和周先生共同挽救了革命吗?

不!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