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刻,这门将自然灵秀与人文匠心熔铸于方寸之间的古老技艺,在中华非遗长廊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它始于魏晋,兴于明清,最初是文人雅士案头点缀的清玩,而后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承载着中国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情趣。
![]()
竹刻的品类繁多,技法精妙。按雕刻方式可分为浮雕、透雕、圆雕、深刻、浅刻等,按表现形式又有笔筒、臂搁、扇骨、香筒等诸多器物。从金陵派的“浅刻见深功”到嘉定派的“深刻显风骨”,各派匠人以刀代笔,在坚韧的竹材上勾勒山水、镌刻诗文、塑造人物,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可赏、可玩、可藏的文化载体。
![]()
而在沪上竹刻界,徐孝穆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作为近代竹刻艺术的集大成者,将金石篆刻的刚劲与书画笔墨的韵味融入竹刻,开创了“以刀摹笔,以竹传神”的独特风格,其作品兼具文人气息与艺术张力,成为后世竹刻从业者的典范。
![]()
循着徐孝穆的艺术脉络,我们在黄浦区寻访到了他的入室弟子,已入古稀之年的竹刻非遗传承人金钦安。走进老人的工作室,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竹香与墨香,案头整齐摆放着数十把大小不一的刻刀,墙上悬挂的竹刻作品,或清雅脱俗,或古朴厚重,每一件都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
![]()
“学竹刻,先学选竹。”金钦安老人指着墙角堆放的竹材,缓缓道来,“三年以上的毛竹才合用,要选节长、肉厚、无裂痕的,三万斤毛竹里未必能挑出几斤合用的好料。”从选材、烤竹、刮青到勾勒、雕刻、打磨,一套流程下来至少数月,复杂的作品更是要耗时数年,这“慢功夫”里,藏着非遗传承的敬畏之心。
![]()
金钦安自幼受徐孝穆亲传,深得师傅技法精髓。他的刻刀下,既有徐派竹刻“刀痕藏笔意”的神韵,将书法的提按顿挫、绘画的虚实疏密精准复刻于竹面;又融入了自己对生活与艺术的独到感悟,让传统题材焕发新意。金老师最喜欢雕刻的就是《虫草图》,在这些竹刻作品上,金钦安以刀代笔,将蛐蛐的健硕、蚂蚱的灵动刻画得栩栩如生。他常说,昆虫虽寥寥数笔勾勒,精髓却全在须与脚两道线条——细如发丝的虫须要挺而不僵,带着微风拂过的轻颤感;短短数节的虫脚需曲直有度,藏着跃动欲起的力道。
![]()
这看似简单的线条,却是竹刻功力的试金石,没有十年以上的潜心打磨,绝难刻出这般“呼之欲出”的鲜活神韵。他的虫草纹,既延续了徐派竹刻“以刀摹笔”的细腻,又以生活中观察到的生灵意趣为魂,让传统竹刻跳出古作窠臼,多了几分烟火气与生命力。
![]()
然而,这份“刀刻千金”的技艺,如今却面临“少人问津”的窘境。金钦安坦言,竹刻创作周期长、难度大,年轻人大多不愿沉下心来钻研,这些年上门求学的人寥寥无几。“学竹刻不仅要懂雕刻,还要通书画、晓文史,没有十年八年的积累,难成气候。”老人的话语中,满是对技艺传承的忧虑。作为黄浦区代表性非遗项目,沪上竹刻承载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江南文人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追求——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细节的苛求、对雅致生活的向往。
![]()
如今,古稀之年的金钦安仍坚持每天伏案创作,他说:“只要还能拿得动刻刀,就想多刻一件作品,多留一份念想。”阳光透过窗棂,照亮了案头那截待刻的青竹。三年竹三万斤,刻的是时光沉淀;刀刻千金,传的是文人风骨。
记者 / 王龑君
编辑 / 刘韫文
视频 / 成子锴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滋养心灵的“家”:整洁、烟火与书香丨心理疗愈小锦囊
2. 古罗马大展迎来首个周末观展日,人气“爆棚”
join us
上观号作者:上海黄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