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出清晰的实践路径。作为农业大省,山东以片区“破题”,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绘就出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兴”,立足特色产业“量体裁衣”。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山东深刻把握“片区化”的核心要义,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文化积淀“量体裁衣”,筛选出基础好、有潜力的特色产业,构建起“一核引领、多片联动、全域共兴”的产业格局。在烟台,张格庄镇“樱桃小镇”片区整合11个村庄的资产资源,走出了一条以樱桃产业为基础、文旅融合为延伸的振兴之路,不仅做大了樱桃全产业链,还积极拓展乡村旅游、民宿和露营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日照,岚山区以“茶乡凤鸣”“甲子春望”等特色片区为载体,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推动产业连片发展、设施连片建设、服务连片覆盖,不同特色片区实现无缝衔接,让游客能玩得全、住得好、消费足;在临沂,郯城县红花镇“红色纽带传承”片区整合院北村及周边10个村的中国结产业资源,形成了集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国结生产基地。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治”,立足片区共建“一体推进”。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山东以片区为单元,从群众最关心的基础设施、环境整治、配套服务等方面着手,统筹资源、一体推进。例如,济南市章丘区明水街道“明山绣水”片区,探索形成了“一卡两化三队伍”基层治理工作方法,也就是以便民联系卡为桥梁,以“网格化+信息化”为支撑,构建党员先锋队、矛盾调解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队三支队伍,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工作区”;再如,沂蒙华润希望小镇片区,新建改建道路12公里,安装路灯1000余盏,还建设了体育公园、停车场、邻里之家等基础设施,并对中心村180户实施水、电、暖等“六改”,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足”,立足传统文化“凝神聚气”。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近年来,山东各地深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让乡村发展既有“颜值”更有“气质”。在潍坊临朐县寺头镇,“红果·金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充分发掘山楂产业的文化潜力,打造出山楂盆景、山楂手串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同时,自2017年开始,每年定期举办山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显著提升;在济宁曲阜,尼山片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整合尼山圣境、尼山孔庙、夫子洞等文化地标,修复古村落风貌,培育“研学体验”“非遗工坊”等文化业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在淄博市周村区古商城片区,保留明清古街巷肌理的同时,引入非遗手作、老字号餐饮、沉浸式演艺等,让百年商埠重新焕发活力。同时,通过打造周村烧饼博物馆、丝绸文化体验馆等项目,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使传统文化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
可以看到,从烟台的樱桃小镇到岚山的特色茶园,从红花镇的中国结到尼山的古香古韵,山东各地的片区化探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实践形态。站在“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蓄势起航的关键节点,山东以片区建设为抓手,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乡村治理上持续发力,让齐鲁样板的成色更足,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更多“山东能量”。(文/薛海文)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