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毛主席的女儿,但一辈子没仗着这个身份揽过一次功、蹭过一分钱。1996年,军委通知她可以享受副军级待遇,按理说,这待遇不低了,不管在哪个系统,这都算是“高配”。
可她就说了句:“我是我,不能因为我爸是谁就享特殊。”
这话不重,但分量足。
别说是普通人,哪怕是高干子弟,听了也得愣住半天。
这不是姿态,这是她从小过来的路上,每一步都不走偏的结果。
李敏和妹妹李讷小时候住在延安,俩人没姓毛,取的是“李”这个姓,来源是毛主席当年用的化名“李德胜”。
![]()
那个年代,姓什么不重要,活着、干实事才是头等大事。
她们名字一个“敏”一个“讷”,出自《论语》,意思是少说话多干事。
毛主席起名也不糊弄,字里行间都有讲究。
她们上育英小学的时候,学校每到周末会退伙食费。
别的孩子拿了钱买点吃的玩具啥的,挺正常。
李敏和李讷拿着那点零钱回家就交给毛主席。
![]()
毛主席也不是那种拿孩子钱不当回事的,他笑着说:“爸不会私吞,这钱交给生活管理员,算你们在家吃饭的伙食费。”
你说这点钱能干啥?但就是这点事儿,能看出毛主席对孩子的要求,连一分钱也不能随便花。
不是没钱,是不该花的不能花。
再后来,李敏和李讷上北师大附中,毛主席忙得脱不开身,就让保健医生王鹤滨带她们去报名。
报名表上家长那栏,王医生犹豫了半天,回来请示毛主席。
毛主席说:“她们是你带的,就写你名字吧。
![]()
写我的,老师和同学知道了,她们日子就没法过了。”
就这么一句话,把“身份”这层壳彻底掀开了。
那时候的李敏,在学校里就是个普通学生,没人知道她是谁家孩子。
这不是藏着,是在保护她,让她该走的每一步都走得清清楚楚。
李敏从小就不娇气。
有一年寒假,她想去上海看妈妈。
![]()
她对毛主席说:“爸爸,我想去看看妈妈。”毛主席点头:“该去看看了。”李敏接着说:“那怎么去啊,我一个人没出过远门。”毛主席一边看文件一边说:“坐火车去啊。”
李敏又问:“就我一个人去?”毛主席放下手里的东西,说:“火车上还有别人呢,不就你一个。”李敏解释:“我是说没人送我去吗?”毛主席突然语气一正:“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别什么事都想着靠别人。”
那趟火车,李敏一个人提着行李,带着父亲托付的香烟和药,就这么坐上了去上海的列车。
她没喊苦,也没耍赖。
从那以后,每年寒假她都一个人去上海。
那时候不是现在,出趟远门得靠胆量和自理能力。
![]()
她从没说过难。
她读中学那会儿,身边同学都在申请入党。
她也想,可她觉得自己不够格。
她写好了入党申请书,拿回家想跟毛主席聊聊。
她一进门就说:“爸爸,我想入党。”毛主席放下书问:“你为什么想入党?”李敏愣住了,没答上来。
毛主席说:“不是别人入你也入。
![]()
入党得先想明白为什么入。”李敏回去后反复想,后来才明白,父亲不是不给她机会,是要她别走形式。1958年,她终于入了党,那时候她自己也准备好了。
毛主席有一次跟卫士长李银桥散步,突然问:“你觉得李敏好,还是李讷好?”李银桥说:“她们俩都不错。”毛主席却摇头,说:“不如你们。
不如你们有前途。
她们吃的苦太少。”
李银桥听了不太服气,说她们已经很自律了,和别的高干子弟不一样。
毛主席说:“人不能只比享受,要比贡献。
![]()
生活上要跟吃苦的人比,不跟舒服的人比。”
这话说得不轻,但李敏听进去了。
她一直记得这句话,做人不争风头,不求待遇。1976年毛主席去世,她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和丈夫一起瞻仰父亲遗容,没走后门,也没要特殊安排。
她从不在人前说自己是谁的女儿。
日子过得挺朴素,穿衣吃饭都跟普通人一样。
军委后来发现她生活有些困难,才决定给她副军级待遇。
![]()
可她说:“我没为国家做什么贡献,不该享受这个。”
她说完这话,态度很平静,也没人再劝。
她是真没拿自己当“主席女儿”看待。
她就是李敏,一个过日子的人。
后来她常年低调,几乎不出现在公众场合。
她不讲过去,也不卖情怀。
![]()
她结婚、生子、照顾家庭,过的就是普通人的日子。
她不想让别人记住她是谁的孩子,只希望别人记得她是一个清清白白过一生的人。
她最后这些年生活很安静,没出过风头,也没做过公开活动。
她说得少,做得多,把父亲教的那些话,一条一条地活成了日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