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设宴试探侍卫,对方一句话打消猜忌,反获升官重用

分享至

初秋的寒露浸润了南京城的宫墙。

天色未明,贾浩南已经站在了奉天殿外的汉白玉栏杆旁。

他按了按腰间的佩刀,冰冷的触感让他略微清醒了些。

昨夜轮值,他只睡了不到两个时辰。

宫里的老人都说,当今圣上越来越难以捉摸了。

尤其是对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老兄弟们。

前几天,凉国公蓝玉被赐死的消息传来时,贾浩南正在当值。

他亲眼看见圣上摔碎了一只景德镇的青花瓷杯。

碎片溅到他的靴子上,他连动都不敢动。

此刻,晨光微熹,贾浩南望着层层叠叠的宫殿出神。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百米开外的寝宫内,朱元璋刚刚醒来。

皇帝做了一个噩梦,梦里有人在他的御膳里下了毒。

而喂他吃下那碗羹汤的,正是贾浩南那张忠厚老实的脸。

朱元璋坐起身,额头上全是冷汗。

“传膳。”他对贴身太监说道,声音沙哑。

他的目光透过窗棂,望向殿外那个挺拔的侍卫身影。

一个危险的计划,在他多疑的心里慢慢成形。

贾浩南忽然觉得后颈一凉,像是被什么盯上了一般。

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将佩刀握得更紧了些。

深宫重重,每一步都可能是万丈深渊。



01

贾浩南站在宫墙下的阴影里,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晨光透过厚重的云层,为宫殿镀上一层淡金色。

他已经在这里站了整整两个时辰,双腿有些发麻。

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连呼吸都控制得极轻极缓。

这是他在宫中当值的第十个年头。

从一个小小的守门侍卫,到如今能在奉天殿外值守。

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浩南,换岗了。”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

贾浩南转过身,看见老侍卫长韩德威带着下一班侍卫走来。

韩德威今年五十有六,鬓角已经全白了。

他是贾浩南的恩师,也是他在宫中最信任的人。

“韩师傅。”贾浩南恭敬地行了个礼。

韩德威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片刻。

“脸色不太好,昨夜没睡安稳?”

贾浩南勉强笑了笑:“做了个噩梦,无妨。”

他不敢说梦见自己被锦衣卫从床上拖走。

更不敢说梦见圣上冷冰冰地看着他,如同看一个死人。

韩德威叹了口气,声音压得极低:“最近宫里不太平。”

贾浩南的心猛地一紧,下意识地看向四周。

确认无人注意,他才低声道:“是因为蓝玉的事?”

韩德威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

“谨言慎行,做好分内的事,别的不要多问。”

贾浩南点了点头,手心却已经沁出了冷汗。

他知道韩德威话中有话,却不敢再追问。

交接完岗位,贾浩南沿着宫墙向侍卫住处走去。

路过御花园时,他看见几个宫女正在采摘新鲜的桂花。

其中一个中年宫女抬头看见他,微微点了点头。

那是董惠敏,十年前和他一同进宫的老熟人。

贾浩南也点头回礼,没有停留。

但他注意到董惠敏的眼神有些异样,欲言又止。

这让他刚刚稍安的心又悬了起来。

回到住处,贾浩南脱下沉重的盔甲,长长舒了口气。

房间里陈设简单,一床一桌一椅,再无他物。

他从枕头下摸出一块已经泛黄的手帕。

手帕一角绣着一朵精致的梅花,那是他已故妻子留下的。

每次心绪不宁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十年前,他还是个热血青年,怀着报效朝廷的理想入宫。

那时圣上刚刚登基,大明初立,万象更新。

谁能想到,十年后的朝堂会变得如此波谲云诡。

贾浩南将手帕小心收好,和衣躺在床上。

他需要休息,晚上还要继续当值。

但一闭上眼睛,那些流言蜚语就在耳边回荡。

圣上猜忌老臣,锦衣卫四处抓人,朝不保夕。

他翻了个身,强迫自己不去想这些。

窗外,秋风扫过庭院,卷起几片枯黄的落叶。

深宫中的秋天,总是来得特别早,也特别冷。

02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面前堆满了奏章。

他已经批阅了整整三个时辰,手腕有些发酸。

但他没有停下的意思,反而越看越快。

仿佛只有沉浸在政务中,才能暂时忘记那些烦心事。

“陛下,该用午膳了。”贴身太监小心翼翼地提醒。

朱元璋头也不抬:“再等等。”

他的目光扫过殿外,落在那些值守的侍卫身上。

每个人都站得笔直,如同雕塑一般。

但他知道,这些看似忠诚的面孔下,可能藏着异心。

蓝玉的事情给他敲响了警钟。

连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都会背叛,何况这些侍卫。

“那个贾浩南,今天当值吗?”朱元璋突然问道。

太监连忙回答:“回陛下,贾侍卫今晚当值。”

朱元璋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他拿起一份奏章,那是关于北方边防的军情急报。

但看了半天,一个字都没有看进去。

贾浩南的身影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这个侍卫平时沉默寡言,做事认真,从未出过差错。

可越是完美的人,越可能包藏祸心。

朱元璋想起三天前李诚的密报。

说贾浩南曾经是蓝玉旧部,关系匪浅。

虽然那是十年前的事了,但不得不防。

“传李诚。”朱元璋放下奏章,沉声道。

太监领命而去,不一会儿,一个中年官员快步走进大殿。

李诚是都察院的御史,以善于察言观色著称。

他跪下行礼,头埋得很低,不敢直视天颜。

“起来吧。”朱元璋语气平淡,“说说贾浩南的事。”

李诚站起身,仍然低着头:“臣查过了,贾侍卫确实在蓝玉麾下待过半年。”

“那时蓝玉还在山西剿匪,贾浩南是他帐下的亲兵。”

朱元璋的手指轻轻敲打着龙椅扶手。

“后来为什么离开了?”

李诚道:“据说是因为母亲病重,他请求回乡尽孝。”

“蓝玉准了,再后来陛下登基,他就通过选拔入了宫。”

朱元璋眯起眼睛:“就这么简单?”

李诚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臣...臣还在查。”

大殿里陷入了沉默,只有蜡烛燃烧的噼啪声。

朱元璋站起身,踱步到窗前。

他看着远处宫墙上巡逻的侍卫,目光深邃。

“继续查,但不要打草惊蛇。”

李诚连忙应下,悄悄擦了擦汗。

他知道,圣上对贾浩南已经起了疑心。

而一旦被圣上怀疑的人,很少有好下场。

朱元璋突然转身,盯着李诚:“你觉得贾浩南此人如何?”

李诚心里一颤,谨慎地回答:“臣与贾侍卫接触不多,不敢妄下论断。”

“但观其平日言行,似乎是个老实本分的人。”

朱元璋冷笑一声:“蓝玉看起来不也是个忠臣吗?”

李诚不敢再接话,只能深深低下头。

夕阳西下,大殿内的光线渐渐暗淡。

朱元璋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在墙上摇曳如同鬼魅。

他的心里,一个试探的计划越来越清晰。

是忠是奸,一试便知。



03

贾浩南来到韩德威的住处时,天已经全黑了。

老侍卫长住在宫墙边的一处小院里,十分僻静。

院子里种着几株梅花,还未到开花季节,枝叶稀疏。

韩德威正在院子里练拳,动作缓慢却力道沉稳。

看见贾浩南,他收势站定,擦了擦额头的细汗。

“来了?进屋说话。”

房间里点着一盏油灯,光线昏黄。

韩德威给贾浩南倒了杯茶,茶汤清澈,香气扑鼻。

“这是新进的龙井,尝尝。”

贾浩南接过茶杯,却没有喝的意思。

韩德威看了他一眼:“有事就说,别憋着。”

贾浩南放下茶杯,声音干涩:“韩师傅,我可能惹上麻烦了。”

韩德威不动声色:“什么麻烦?”

“今天李诚李大人来找过我,问了些过去的事。”

韩德威的眉头微微皱起:“李诚?他问你什么了?”

贾浩南深吸一口气:“问我在蓝玉将军麾下时的事。”

房间里突然安静下来,只有油灯偶尔爆出灯花的声音。

韩德威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你怎么回答的?”

“照实说的,那时我母亲病重,蓝将军准我回乡尽孝。”

“后来母亲过世,守孝期满,正好宫中选拔侍卫,我就来了。”

韩德威点了点头:“回答得没问题。”

贾浩南苦笑:“可李大人为什么突然问起这个?”

韩德威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你知道昨天谁去找过圣上吗?”

贾浩南摇头。

“李诚。”韩德威压低声音,“他在圣上那里待了半个时辰。”

贾浩南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他的手微微发抖,茶杯里的水漾出了一圈涟漪。

韩德威按住他的肩膀:“镇定些,还没到慌的时候。”

贾浩南深吸几口气,勉强平复了心情。

“韩师傅,我该怎么做?”

韩德威沉思片刻,目光深邃:“记住,在宫里,有时候说真话比说假话更安全。”

贾浩南不解:“可是...”

韩德打断他:“圣上最恨被人欺骗,但也最欣赏坦诚之人。”

“如果真有人拿你过去的事做文章,抵赖反而显得心虚。”

贾浩南若有所悟,但眼中的忧虑并未消散。

窗外忽然刮起一阵风,吹得窗纸哗哗作响。

韩德威起身关窗,回头看了贾浩南一眼。

“还有,最近离董惠敏远一点。”

贾浩南一愣:“为什么?”

韩德威的声音几不可闻:“有人看见她经常往李诚那里跑。”

贾浩南的心沉了下去。

董惠敏是他在宫里为数不多的故人之一。

如果连她都不可信,这深宫之中还有谁可以信任?

油灯的火苗跳动了一下,屋子里明暗交替。

贾浩南突然觉得,自己仿佛陷入了一张无形的大网。

而收网的人,可能就是那个他誓死效忠的皇帝。

04

第二天当值,贾浩南格外小心。

他站在奉天殿外的廊下,目光警惕地观察着每一个经过的人。

早朝时分,文武百官鱼贯而入,没有人多看他一眼。

在这些朝廷大员眼中,他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侍卫。

但贾浩南却注意到,李诚在经过时,脚步微微顿了一下。

虽然只是瞬间的事,却让他心头一紧。

早朝持续了将近两个时辰,贾浩南站得双腿发麻。

终于,百官陆续退朝,每个人脸上表情各异。

李诚走在最后,经过贾浩南身边时,突然停了下来。

“贾侍卫,今日当值?”李诚笑容可掬。

贾浩南恭敬行礼:“回大人,是。”

李诚点点头,看似随意地问道:“听说你母亲是扬州人?”

贾浩南心里咯噔一下,面上却不动声色:“是的,大人。”

“扬州好地方啊。”李诚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蓝玉将军也曾驻守扬州。”

贾浩南没有接话,只是低着头。

李诚笑了笑,拍拍他的肩膀:“好好当值。”

看着李诚远去的背影,贾浩南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

这分明是赤裸裸的试探。

午时换岗后,贾浩南心事重重地往住处走。

经过御膳房时,他看见董惠敏正在指挥小太监搬运食材。

董惠敏也看见了他,眼神复杂地瞥了他一眼。

随即她快步走过来,假装检查食材,低声道:“小心李诚。”

贾浩南一愣,还没来得及回答,董惠敏已经走开了。

她的声音很轻,但贾浩南听得清清楚楚。

回到住处,贾浩南反复琢磨着董惠敏的警告。

她和李诚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提醒他?

还是说,这本身就是另一个陷阱?

下午无事,贾浩南决定去侍卫营的校场练箭。

拉弓射箭能让他暂时忘记烦恼,集中精神。

校场上还有其他几个侍卫在练习,看见他都点头致意。

贾浩南的箭术在侍卫中是出了名的好,百步穿杨。

今天他却有些心不在焉,连续三箭都脱靶了。

“贾兄,今天状态不佳啊。”一个相熟的侍卫笑道。

贾浩南勉强笑了笑:“昨晚没睡好。”

他重新搭箭拉弓,瞄准远处的靶心。

就在这时,他眼角的余光瞥见校场边站着一个人。

是董惠敏,她站在一棵大树下,似乎在等人。

贾浩南的手一抖,箭歪歪斜斜地射出去,钉在靶子边缘。

等他再抬头时,董惠敏已经不见了。

傍晚时分,贾浩南收到一个意外的消息。

圣上赏赐了他一匹上好的苏州绸缎和十两银子。

传旨的太监笑容满面:“贾侍卫,圣上夸你当值认真呢。”

贾浩南跪接赏赐,心里却七上八下。

这赏赐来得太突然,也太丰厚了。

不符合常理的恩宠,往往预示着不祥。

夜里,贾浩南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他想起了十年前离开蓝玉军营时的情景。

那时蓝玉拍着他的肩膀说:“浩南,回乡好好尽孝,将来有机会再来找我。”

谁能想到,十年后蓝玉会成为罪臣,而这段经历会变成他的催命符。

窗外传来打更的声音,已经是三更天了。

贾浩南长长叹了口气,强迫自己闭上眼睛。

明天还要当值,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深宫中的夜晚,格外漫长而难熬。



05

朱元璋今天的心情似乎很好。

早朝时,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斥责大臣,反而夸奖了几个官员。

退朝后,他特意留下了李诚,在御花园散步。

秋日的御花园景色宜人,菊花盛开,桂香扑鼻。

朱元璋走在前面,李诚小心翼翼地跟在身后。

“爱卿觉得,如何辨别一个人的忠奸?”朱元璋突然问道。

李诚心里一紧,谨慎地回答:“臣以为,观其行,听其言,日久见人心。”

朱元璋笑了笑,摘下一朵菊花在手中把玩。

“日久见人心...说得不错,但有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

李诚不敢接话,只能低着头亦步亦趋。

朱元璋停下脚步,看向远处的宫墙。

贾浩南正在那里巡逻,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挺拔。

“那个贾浩南,你怎么看?”朱元璋状似随意地问道。

李诚深吸一口气:“臣查过了,贾侍卫这十年来恪尽职守,无可指摘。”

“哦?”朱元璋转身盯着他,“那你之前说的那些...”

李诚连忙道:“臣只是据实禀报,不敢有丝毫隐瞒。”

朱元璋将手中的菊花揉碎,花瓣飘落在地上。

“朕打算试探他一下。”

李诚的心跳加速:“陛下的意思是?”

朱元璋的目光变得深邃:“朕要设一场宴,专门请他。”

李诚的额头渗出了冷汗:“这...是不是太过隆重了?”

朱元璋冷笑一声:“不隆重,怎么试得出真金?”

两人继续向前走,来到一片池塘边。

池水清澈,可以看见锦鲤在水中游动。

朱元璋抓起一把鱼食撒入池中,鱼儿立刻蜂拥而至。

“你看这些鱼,为了一点食物就争先恐后。”

“人心,有时候比这些鱼还要贪婪。”

李诚躬身道:“陛下圣明。”

朱元璋拍了拍手上的残渣,语气突然转冷。

“你去准备一下,明天晚上,朕要在偏殿设宴。”

“就请贾浩南一个人,就说...朕要奖赏他这些年的忠诚。”

李诚连忙应下,心里为贾浩南捏了把汗。

圣上亲自设宴单独招待一个侍卫,这本身就是极不寻常的信号。

更何况是在这个敏感的时刻。

朱元璋看着水中争食的鱼儿,眼神冰冷。

他已经布下了局,现在就等着看猎物如何反应。

是忠是奸,很快就会见分晓。

06

贾浩南接到口谕时,正在擦拭佩刀。

传旨的太监面无表情:“贾侍卫,陛下今晚在偏殿设宴,请你单独赴宴。”

贾浩南的手一抖,佩刀差点掉在地上。

他强作镇定:“公公可知,陛下为何突然设宴?”

太监皮笑肉不笑:“陛下心思,岂是咱家能揣测的?”

“贾侍卫还是好好准备吧,这可是天大的恩宠。”

太监走后,贾浩南在原地站了很久,一动不动。

这个消息太过震撼,让他一时难以消化。

圣上单独设宴招待一个侍卫,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联想到最近的流言和赏赐,贾浩南的心沉到了谷底。

这不是恩宠,这是试探,甚至是...鸿门宴。

他第一时间去找韩德威,却发现老侍卫长被派出宫公干了。

这绝不是巧合。

贾浩南失魂落魄地回到住处,坐在床边发呆。

夕阳西下,房间里渐渐暗了下来。

他没有点灯,就那样坐在黑暗中,思绪纷乱。

敲门声响起,贾浩南猛地回过神。

开门一看,竟然是董惠敏。

她闪身进屋,快速关上门,神色慌张。

“你怎么来了?”贾浩南惊讶道。

董惠敏压低声音:“我是偷跑出来的,长话短说。”

“今晚的宴席是个陷阱,李诚在陛下面前说了你的坏话。”

贾浩南虽然早有预感,但听到确切消息还是心头一凉。

“他说了什么?”

董惠敏摇头:“具体不清楚,但肯定和蓝玉有关。”

“我偷听到李诚和别人的谈话,说要在宴上试探你。”

贾浩南苦笑:“怎么试探?逼我承认莫须有的罪名?”

董惠敏抓住他的手臂,眼神恳切:“浩南,我们相识十年,我绝不会害你。”

“记住,无论陛下问什么,都要说实话。”

贾浩南怔怔地看着她:“为什么帮我?”

董惠敏低下头:“当年若不是你,我早就死在乱军中了。”

“这个恩情,我一直记得。”

说完,她匆匆离去,如同从未出现过。

贾浩南站在门口,望着她消失在夜色中的背影。

十年前,他还是蓝玉麾下的亲兵时,确实救过董惠敏一命。

那时她是个流浪的孤女,被乱军围困,是他出手相救。

没想到十年过去了,她还记得这份恩情。

更没想到,当年的一段善缘,如今可能成为他的救命稻草。

时辰将至,贾浩南换上最新的侍卫服,佩刀出门。

月光洒在宫道上,如同铺了一层银霜。

他的脚步很慢,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沉重。

这条路,可能是他人生最后一段路。

但他没有选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偏殿的灯火已经遥遥在望,温暖明亮。

却让贾浩南感到刺骨的寒意。



07

偏殿内灯火通明,却只摆了一桌酒菜。

朱元璋坐在主位,穿着常服,神色平和。

贾浩南跪地行礼,声音微微发颤:“臣贾浩南叩见陛下。”

朱元璋笑了笑,语气温和:“平身吧,今日不必多礼。”

贾浩南起身,垂手站在一旁,不敢抬头。

“坐。”朱元璋指了指对面的座位。

贾浩南犹豫了一下,还是依言坐下,如坐针毡。

桌上摆着八道菜,都是御膳房的拿手好菜。

中间一道清蒸鲥鱼,香气扑鼻。

朱元璋亲自夹了一块鱼放到贾浩南碗里。

“这是今早刚送来的长江鲥鱼,尝尝。”

贾浩南的手微微发抖,拿起筷子却不敢动。

皇帝赐食,本是莫大荣恩,此刻却让他胆战心惊。

朱元璋看着他的反应,眼中闪过一丝深意。

“怎么?怕朕下毒?”朱元璋半开玩笑地说。

贾浩南连忙起身跪倒:“臣不敢!”

朱元璋大笑起来:“开玩笑的,快起来吃吧。”

贾浩南重新坐下,夹起鱼肉送入口中。

鱼肉鲜美,他却食不知味,如同嚼蜡。

朱元璋自己也吃了几口,状似随意地问道:“听说你箭术很好,百步穿杨?”

贾浩南恭敬回答:“陛下过奖,略懂皮毛而已。”

朱元璋点点头:“谦虚是好事,但过谦就是虚伪了。”

贾浩南的心猛地一紧,不敢再接话。

殿内一时寂静,只有烛火燃烧的噼啪声。

朱元璋又给他倒了一杯酒:“这是西域进贡的葡萄酒,尝尝。”

贾浩南双手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酒香醇厚,他却尝不出滋味,只觉得喉咙发干。

“你在宫中当值十年了吧?”朱元璋突然问道。

贾浩南放下酒杯:“回陛下,整整十年三个月。”

朱元璋若有所思:“十年...时间不短啊。”

“这十年来,你可曾怨恨过朕?”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