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欧盟成员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14日,官宣2026年起,150欧元以下进口小包裹要征税,91%都来自中国,明眼人都清楚,这不就是针对咱中国小商品嘛。
欧盟突然甩出一记“关税闷棍”,砸的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制造。
2025年11月14日,欧盟成员国集体拍板:从2026年1月1日起,所有150欧元以下的进口小包裹,统统要交税,税率根据商品价值来定,平均要贵上20%到30%。
看起来是“公平贸易”的幌子,背后却藏着一把明晃晃的刀。
欧盟这次搞的,不是调个税率那么简单,它瞄准的是中国制造的生命线——小商品出口。
像手机壳、假睫毛、袜子、钥匙扣这些,每一件单价都不高,过去因为低于150欧元,享受免税。
但现在,连2欧元的商品都得交税,成本直接翻倍起步。
欧盟嘴上说得好听,说是为了解决“税收漏洞”,让本地商家“公平竞争”。
可问题是,本地商品贵、品类少、更新慢,连自家人都不愿买。
真放开市场,谁不爱物美价廉?而且早不说、晚不说,偏偏这个时间点宣布,还提前两年生效,商家连调整都来不及。
这场“税改”的真相真的如欧盟所说吗?表面是制度升级,骨子里是对中国电商的精准打击。
根据欧盟海关总署2024年的年报,150欧元以下的小包裹,有91%都是中国出口的。
这个比例摆在那儿,欧盟这刀子砍下去,砍的不是别人,正是中国义乌、广州、泉州这些地方靠电商吃饭的中小商家。
义乌王老板在《环球时报》18日的采访中直言:“一款2欧元的手机壳,加完欧盟税,卖10欧都没人买。”
他手下50多个工人,现在已经开始轮休了。
不仅是小老板受伤,像Shein、Temu这些中国跨境电商巨头也没法全身而退。
Shein的欧洲利润预计要缩水三成以上,Temu则可能直接关掉部分仓储点。
这不是一刀切,这是挑着地方割肉。
这事一出,欧洲本地零售商乐开了花。
法国一家小家电商店老板直接接受采访时说:“终于不用天天对着中国网店打折了。”
欧洲零售协会的回应可以总结成八个字:形势大好,信心倍增。
但消费者不这么想,欧盟消费者组织的数据摆明了:同样的商品,价格将上涨两到三倍。
过去买一副假睫毛只花1欧,现在要3欧起步。
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买单的,还是老百姓。
而且别忘了,欧洲的经济也不景气,通胀没压下去,失业率还在爬,现在再给消费市场来一刀,真不怕伤到自己人?
这事可不只是中欧之间的事,全球媒体都在盯着,担心欧盟这步棋会把全球贸易往“围墙经济”推。
这种保护主义只会让全球供应链更加紧张,最终吃亏的是自己。
欧盟搞这套,不是公平,是“选择性公平”。
回头看看历史,中美贸易战当年也是打着“公平”的旗号,最后美国企业叫苦连天,消费者钱包瘪了一圈。
现在欧盟这波操作,有点像翻版重演。
短期看,确实能保住一部分本地商家的市场份额,但从长远来看,全球市场失去了中国制造的支撑,效率低、价格高、选择少,才是消费者要面对的现实。
很多人可能觉得,一个小包裹,加点税,能有多大事?但别忘了,中国小商品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工厂,是千千万万靠电商吃饭的家庭。
这一刀下去,不只是义乌的王老板要失眠,整个中国跨境电商行业都得重新洗牌。
对欧洲来说,短期好处是抢回了一些市场份额,长期却可能因为消费者选择减少、产业链效率下降而陷入新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欧盟此举给全球传递了一个危险信号:在国际竞争中,不是靠产品说话,而是靠设卡设限。
这种做法,不仅拉低了规则的底线,也削弱了全球化本该有的“开放共赢”精神。
欧盟这场“税改”,表面上是公正的制度调整,实则是一场针对性极强的经济战术。
91%的目标精准命中中国,说明这不是偶然,而是精心布局。
但小商品虽小,背后却是大市场、大产业、大民生,想靠征个税就关掉中国制造的大门,恐怕没那么容易。
从长远来看,这场“税”与“反税”的较量,只会让全球贸易的水更深、浪更急。
在这个互相依赖的时代,筑起围墙终究是把双刃剑,税改终是百姓买单。
谁在笑,谁在哭,时间会说话。
信息来源:欧盟将取消小包裹免税政策,外交部回应2025-11-14 1观察者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