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去年年底还标价每斤15元的五花肉,如今在超市促销中竟跌至了每斤7元。这猪肉价格的“腰斩”,虽让消费者们喜笑颜开,实现了“吃猪自由”,却也让养猪场的厂长们愁眉不展,甚至有人戏言,他们已“哭晕在猪圈”。
![]()
最新统计数据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全国猪粮比,这一衡量养猪成本与收益的关键指标,已降至5.22:1,远低于6:1的养殖成本线。这意味着,当前猪企每养一头生猪,平均亏损近200元,形势颇为严峻。诚然,近年来科技养殖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养殖成本,使得部分头部猪企即便在猪价持续下跌的态势下,仍能保持盈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都能安然无恙。按照猪周期的常规逻辑,猪肉价格跌破成本价,养猪场理应减少养殖规模,从而减少市场供给,推动价格回升。但事实真的会如此简单吗?
我必须明确指出,这种想法过于乐观。基于当前三个显著变化,低迷的猪周期或将持续较长时间,消费者们无需急于囤肉。首要变化在于,人们对猪肉的消费热情正在急剧降温。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总量同比下降了4.27%,其中猪肉在肉类消费中的占比,在过去十年间更是下降了4.83%。这一变化背后,房地产市场的遇冷是一个重要推手。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降温,那些曾一顿能吃一斤肉的农民工大多选择返乡,肉类消费自然随之减少,猪肉首当其冲。其次,当前及未来的猪肉供应量依然庞大。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生猪存栏量高达4.37亿头,同比增长2.3%,仅存量就足以满足全中国人大半年的需求。同时,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也高达4038万头,远超395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水平。按每头母猪年产20头小猪计算,理论年供应量将超过8亿头,远超国内一年7亿头的消费水平。更为严峻的是,在目前20家上市猪企中,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仍有天宇生物、新五丰和金新农等头部公司。这些本应在亏损中减产的养猪机构,却仍在通过债务扩张的方式逆势扩产,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供需失衡。
综上所述,当前猪肉市场的低迷态势,并非短期内能够扭转。消费者们应理性看待价格波动,无需急于囤肉。而对于养猪行业而言,如何调整养殖规模、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养殖成本,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下,猪队友间的“内卷”大战远未鸣金收兵,其激烈程度,超乎想象。近期,一则看似魔幻却又真实发生的消息闯入大众视野——哈萨克斯坦的超低价猪肉即将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哈萨克斯坦,一个以穆斯林文化为主导的国家,按照《古兰经》的教义,当地民众对猪肉敬而远之,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养猪并售卖给其他国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哈萨克斯坦敏锐地捕捉到了发展机遇,将目光投向了养猪产业。他们希望通过这一产业,在不违背宗教教义的前提下,开辟一条创汇致富的新路径。2019 年,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签署了猪肉供给的战略协议,自此,全力以赴地推动国内养猪产业的发展。
历经长达6年的不懈努力,哈萨克斯坦的养猪产业终于初具规模。就在这个月,他们正式开启了向中国出口猪肉及其副产品的大门。哈萨克斯坦在养猪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廉价的饲料、低廉的粪污处理费用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得其猪肉生产成本相较于国内低了约15%。不仅如此,借助中欧班列的冷链运输,哈萨克斯坦的猪肉能够从新疆口岸快速通关,仅需12天,就能直抵中国西部市场。如此高效的物流运输,再加上成本优势,让哈萨克斯坦出口的猪肉价格低至每斤3.5点,利润空间相当可观。
![]()
或许有人会心生疑惑:国内猪肉市场的竞争已然白热化,“内卷”程度如此之高,为何我们还要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猪肉呢?其实,这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保障猪肉这一重要农产品的供应多元化,对于维护国家食品安全至关重要。而哈萨克斯坦拥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认证的非洲猪瘟无疫区身份,其猪肉品质有可靠保障。多一个进口渠道,就如同为国内的肉类供应链安全增添了一份坚实的保险。
由此可见,当下的养猪行业远未达到饱和与稳定的状态,“风口”依旧遥远。所以,大家不妨放宽心,尽情享受美味的猪肉。别再费尽心思琢磨什么逆向布局、抄底投机了,安心养好猪,才是走向财富的正确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