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内容纯属虚构,所配图片来自网络,仅用于增强表现力。愿通过分享传递温暖,共同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电话铃声在深夜响起,我从睡梦中惊醒,看了一眼来电显示——大哥李建国。
"小妹,你睡了吗?有件事想跟你商量。"电话那头,大哥的声音有些犹豫。
"哥,什么事?"我坐起身,心里隐约有些不安。
"是这样的,明明说要在年底结婚了,家里实在拿不出钱办婚礼。你嫂子这些天愁得睡不着觉,我想……想问问你能不能帮个忙。"大哥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是在恳求。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手机又响了,是二哥李建军发来的微信:"小妹,方便打个电话吗?有急事。"
那一夜,我接到了两个哥哥几乎一模一样的请求——他们的儿子都要在年底结婚,都缺钱办婚礼,都希望我能帮忙。我坐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光,突然觉得命运真是巧妙,把两个家庭推到了同一个节点上。
作为家里最小的妹妹,四十五岁未婚的我,这些年靠自己的努力在城里站稳了脚跟,开了一家装修公司,日子过得还算富裕。每次回老家,两个哥哥都对我照顾有加,他们的孩子也都喊我"姑姑",亲热得很。
第二天,我约了两个哥哥见面。
![]()
咖啡厅里,大哥和二哥几乎同时推开门走了进来,看到对方都愣了一下,随即相视苦笑。
"小妹,你把我们都叫来了?"大哥摸了摸后脑勺,有些尴尬。
"正好,你们都在,我就一次说清楚。"我给他们倒了茶,"两个侄子都要结婚,我这个当姑姑的自然要表示。我给你们每家包五万块钱红包,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五万?"二哥的眼睛亮了一下,"小妹,这……这太多了。"
大哥却有些迟疑:"小妹,你自己一个人在外面打拼也不容易,这钱我们……"
"哥,你们两家都是我的亲人,我不能厚此薄彄。"我打断他,"而且这钱就当是我给侄子们的祝福,希望他们婚后都能幸福。"
那天下午,我分别给两个哥哥转了五万块钱。大哥收到钱的时候,眼眶红了,说了好几次"谢谢"。二哥则拍着胸脯保证,以后我有什么事,他们一家一定全力以赴。
大侄子李明和小侄子李阳是堂兄弟,年龄相差两岁,性格却截然不同。
李明是大哥的儿子,今年二十八岁,在镇上的一家工厂做技术员。他从小就老实本分,话不多,做事踏实。他的未婚妻张芳是隔壁村的姑娘,在镇上的小学当老师,人很朴素,每次见面都是素面朝天,穿着也很简单。
李阳是二哥的儿子,二十六岁,在县城做销售。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嘴甜,很会来事。他的未婚妻王婷是县城的姑娘,在一家美容院工作,长得漂亮,打扮时髦,说话声音娇滴滴的。
两场婚礼几乎同时筹备。
李明的婚礼很简单。他和张芳商量后,决定把钱花在刀刃上。婚房是在镇上买的二手房,五万块钱用来简单装修和添置家具,剩下的钱准备留着以后用。婚礼就在村里的酒店办,请了二十桌,都是至亲好友。
"姑姑,谢谢你。"李明来感谢我的时候,带了张芳一起来。两个人穿着朴素,手里提着一袋家里种的橘子,"这是我妈让我带给你的,刚从树上摘的。"
"好孩子。"我拍拍他的肩膀,"好好过日子,有什么困难随时跟姑姑说。"
张芳在一旁小声说:"姑姑,你这五万块钱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我和李明商量过了,婚后我们一定好好工作,孝敬长辈,不让你失望。"
看着这两个年轻人真诚的眼神,我心里很欣慰。
李阳的婚礼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和王婷坚持要在县城最好的酒店办婚礼,光场地费就花了两万。王婷的婚纱是从省城定制的,一套就要八千块。婚车队伍浩浩荡荡,请了三十桌客人,场面很大。
"姑姑,你一定要来啊,我们的婚礼可隆重了。"李阳打电话给我的时候,语气里满是兴奋,"王婷说了,这辈子就结一次婚,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的。"
我去参加婚礼的那天,确实被场面震撼到了。酒店大厅装饰得金碧辉煌,巨大的LED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新人的照片,请的主持人是县城电视台的,现场还有乐队伴奏。
但我注意到,二哥和二嫂的脸色都不太好看。婚礼结束后,我听到二哥在跟别人说:"这婚礼花了快十二万,五万块根本不够,我们又东拼西凑借了七万。"
婚礼过后,生活回归平静。
李明和张芳住在镇上,日子过得简单而充实。张芳怀孕后,李明每天下班就赶回家,做饭、打扫卫生、陪妻子散步。周末的时候,两个人会骑着电动车回村里看望父母,每次都带着水果和营养品。
"姑姑,我们给你带了点土鸡蛋。"每次回来,张芳都会记得给我带点东西,"这是婆婆家里的鸡下的,特别新鲜。"
"你们自己留着吃就好,我这里什么都不缺。"我总是这样说,但心里暖暖的。
有一次,我路过他们小区,顺便上去看看。房子虽然是二手房,但被他们收拾得干干净净,墙上贴着两个人的婚纱照,阳台上种着几盆花,客厅里摆着一张小书桌,上面是张芳批改作业用的红笔和李明学习技术资料的笔记本。
"姑姑,我们准备再攒两年钱,等孩子大一点,就换个大一点的房子。"李明给我倒茶,"现在虽然辛苦点,但我觉得挺幸福的。"
张芳在厨房忙着做饭,听到这话探出头来笑:"是啊,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日子就有奔头。"
李阳和王婷的生活就完全不一样了。
婚后不到三个月,我就听说他们因为钱的事情吵了好几次架。王婷嫌李阳挣得少,说同事的老公都给老婆买了车,她还在挤公交。李阳压力很大,开始没日没夜地加班跑业务,经常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
"小妹,你要是方便的话,能不能再借我们点钱?"二哥又找到我,"阳阳和王婷想买辆车,首付还差三万。"
![]()
"哥,他们婚礼上不是已经欠了债吗?现在又要买车,还得起吗?"我有些担心。
"王婷说了,女人要有面子,开车上下班体面。"二哥叹了口气,"我也知道这不太合适,但是你侄媳妇天天哭,阳阳也跟着发愁,我这当爹的能怎么办?"
我没有答应。不是舍不得钱,而是我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年轻人该学会量入为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表面的风光。
后来我听说,他们还是贷款买了车。每个月的车贷、保险、油费加起来,几乎要花掉李阳三分之一的工资。王婷还是不满足,经常在朋友圈里晒各种奢侈品,背后是刷爆的信用卡。
半年后,我的公司接了一个大项目,需要几个技术工人。我想到了李明,就给他打了电话。
"明明,姑姑这里有个机会,你要不要来试试?在市里做工程监理,工资能翻一倍。"
李明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姑姑,谢谢你想着我。但是芳芳快生了,我想留在镇上照顾她。等孩子大一点,我再考虑去市里发展。"
"也好,家庭重要。"我理解他的选择。
挂了电话,我又给李阳打了过去:"阳阳,姑姑这里有个项目,需要一个跑业务的,你有兴趣吗?"
"姑姑,太好了!什么项目?提成怎么算?"李阳的声音很兴奋。
我把项目情况跟他说了,他几乎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姑姑,我明天就去你公司报道!有你罩着,我肯定能干好。"
李阳来了公司一个月,表现却让我很失望。他确实能说会道,跟客户吃饭喝酒很会来事,但是对工作的细节不够上心,好几次因为粗心大意导致项目出现问题。更让我不能接受的是,他总是打着我的旗号在外面招摇,好像仗着是老板的侄子就可以随意妄为。
"李阳,你这样下去不行。"我找他谈话,"工作要踏实认真,不能总想着走捷径。"
"姑姑,我知道了。"他嘴上答应,但眼神里有些不以为然。
两个月后,李阳因为一次严重的失误,导致公司损失了十几万。我不得不把他辞退了。
"姑姑,你怎么能这样?我是你侄子,你就这么不给面子?"李阳站在我办公室里,脸涨得通红。
"正因为你是我侄子,我才更不能纵容你。"我看着他,心里很难过,"你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
李阳摔门而去。当天晚上,二哥打来电话,言辞激烈地指责我不顾亲情,说我给了他们五万块钱,就以为能够随意支配他们的人生。
我挂了电话,心里说不出的苦涩。
一年过去了。
大哥家里传来好消息,张芳生了个大胖小子,母子平安。我去医院看望的时候,李明守在病床边,眼睛里满是幸福的光芒。张芳虽然脸色还有些苍白,但笑容很甜。
"姑姑,谢谢你来看我们。"张芳拉着我的手,"将来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孝敬你这个姑奶奶。"
"傻丫头,说什么呢。"我摸了摸婴儿车里的小家伙,"好好养身体,其他的事情慢慢来。"
李明送我出医院的时候,突然说:"姑姑,那五万块钱,我们会还给你的。虽然不知道要攒多久,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明明,钱是我送给你们的,不用还。"
"姑姑,你的心意我们领了。但是我和芳芳商量过,做人要懂得感恩,更要自食其力。你帮我们是情分,但我们不能把这当成理所当然。我们想用自己的努力,证明当初你的信任没有错。"
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
李阳家里的情况却越来越糟。他被我辞退后,辗转换了几份工作,但都做不长久。王婷怀孕后,非要住最好的月子中心,又花了好几万。孩子出生后,更是各种名牌奶粉、进口尿不湿,每个月的开销吓人。
二哥和二嫂为了帮他们还债,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两个老人省吃俭用,连生病都舍不得去医院。
春节前夕,我组织了一次家族聚会,想着过年了,一家人总该团团圆圆。
大哥一家来得最早。李明抱着孩子,张芳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姑姑,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不贵重,但都是我们精心挑选的。"
二哥一家来得稍晚。李阳开着那辆贷款买来的车,王婷化着精致的妆,抱着孩子,浑身上下都是名牌。但我注意到,二哥和二嫂明显苍老了很多,二嫂的衣服袖口都磨破了,还打着补丁。
饭桌上,气氛有些微妙。李明和张芳不停地给长辈夹菜,陪着聊天,照顾得很周到。李阳和王婷却一直低头看手机,偶尔应付几句,更多的时间在讨论要不要换个更大的房子。
"姑姑,听说你最近接了个大项目,赚了不少吧?"王婷突然抬头,笑眯眯地问我。
![]()
"还行。"我淡淡地回答。
"那太好了!"王婷眼睛一亮,"姑姑,我们正愁着换房子的首付呢,你看能不能……"
话还没说完,就被二嫂打断了:"婷婷,别胡说!"
"妈,我哪里胡说了?"王婷不高兴了,"姑姑那么有钱,帮我们一把怎么了?"
我放下筷子,看着这一家人:"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是给了五万块钱,明明和芳芳现在能自力更生,而你们却还在伸手要钱?"
屋子里安静了下来,只听见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就在这时,我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胸痛,整个人摔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