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中兴镇爱国村,崇明白山羊集团万禾基地的饲养员打开手机,羊群健康状况一目了然;不远处的太和·好时节智慧农场,许多热带水果在这里安了家,机器人导游带领游客深入农场观光体验;在“农业科创荟客厅”里,党员服务专员正与企业代表热烈讨论着新落地的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基地建设进度……
在位于崇明岛东部的中兴镇,这条陈滧公路高科技农业发展带是崇明正在建设的“长三角农业硅谷”的一个缩影。而伴随着“沪派江南”特色风貌项目试点启动以及一系列乡村文旅项目的落地,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科技引领,打造智慧农业新高地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崇明白山羊,是崇明农业的一张“金字招牌”。在爱国村的万禾智慧羊场,每一只小羊从出生开始就有科技“加持”。
依托“羊脸识别”系统提供的图像识别与动作分析技术,后台能精准捕捉羊只站立、躺卧、进食乃至分娩等不同体态特征。“当母羊分娩时,系统会识别到它的动作变化,随即触发预警机制,工作人员的及时关注和干预会大大提高小羊的存活率。”万禾智慧羊场负责人黄震说。
![]()
爱国村的万禾智慧羊场用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养殖崇明白山羊。受访者供图
今年,万禾羊场又升级了小羊们的“电子身份证”——第四代生物智能蓝牙耳标。耳标可以实时采集羊只的体温数据,自动记录每日步数与运动轨迹等。而通过所有这些“黑科技”获取的数据,都被集中整合到万禾羊场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平台”上,每只羊从出生到出栏的所有数据都被保存至专属二维码中,真正实现“一羊一码”的精细化管理。
不远处,太和·好时节智慧农场展现着另一种科技魅力。香蕉、百香果等热带水果与车厘子等北方温带水果陆续成熟,这得益于农场采用的阳光板大棚和双棚双膜大棚系统,通过精准调控温湿度、光照和氧气浓度,成功实现了“南果北移”“北果南迁”的生态实验。
农场负责人闫龙说,和过去非半熟状态采摘后“路上熟”的模式相比,保持自然状态“树上熟”的水果能更大程度保留新鲜水果的纯正味道,比如说农场的香蕉口感更糯、更美味,但亩产量与南方产地基本持平。此外,通过智慧农业物联网的精准管控,原本一年一熟的车厘子在大棚里可以实现分品种、分批次成熟和采摘,延长了市场供应的时间。
![]()
太和·好时节智慧农场的智能大棚模拟出芭蕉、荔枝、芒果等15种热带水果的生长环境,成功实现“南果北移”。受访者供图
背靠国际化大都市的技术、资金、人才、市场优势,近年来,沪郊农业持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而农业科创是最好的助推器。数据显示,上海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62%,位于全国前列。
2024年7月,“长三角农业硅谷”在崇明区揭牌成立,与浦东的“张江种谷”和奉贤的“上海农业科创谷”形成上海的农业科创“三谷”,围绕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能级,形成差异化布局。随着一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农业科创企业的孵化壮大、重点产业项目的落地投产,崇明正在积极构建与世界级生态岛定位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体系。

产业集聚,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如今,陈滧公路高科技农业发展带已逐渐成形。中兴镇党委书记沈利说,这条南北全长约10公里的农业科创走廊已有10多个优质农业项目落地实施,总投资超10亿元,全线投产后年产值约将达5.96亿元,为周边农户提供近930个家门口就业岗位,预计每年可增加工资性收入5000万元。
![]()
崇明区中兴镇陈滧公路高科技农业发展带(局部)鸟瞰图。受访者供图
为了让农用地资源连点成片,此前,中兴镇全面排摸了陈滧公路沿线的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坑塘水面等闲置资源,优先选取产业基础较好、可利用闲置资源较丰富的爱国村、滧中村等区域,打造农业科创产业集聚区,让沉睡资源“活”起来、“连”起来。
爱国村党总支书记丁铱说,目前,爱国村形成了“龙头带动—链式集聚—集群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陈滧公路高科技农业发展带的“首发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源”。通过土地流转,爱国村每年的土地租金收入达到330万元。此外,由项目基地和龙头企业负责提供种源、技术支持和定向收购,农民可以参与“家门口”的特色产业,让“金招牌”挑起“金扁担”。
今年下半年,中兴镇的农业科创“朋友圈”又扩大了。陈滧公路高科技农业发展带迎来两大特色产业项目落地——耕旺蝴蝶兰生产基地与中兴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基地。这两个新项目分别聚焦“美丽经济”与“生态经济”,既契合崇明生态岛功能定位,又能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提升农业附加值,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
上海耕旺园艺此前已深耕蝴蝶兰行业近20年,此次在滧中村打造占地48亩的生产基地,总投资2700余万元,新建6栋智能温室,配备移动苗床、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及地源热泵温控能源等。“未来这里将成为年产85万株商品蝴蝶兰的设施化、规模化生产基地,既能丰富上海市民高端年宵花选择,又能为周边种植基地提供种苗支持。”上海耕旺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宗哲说。
中兴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基地则创新探索生态循环种植模式:以稻麦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栽培基质,每年可消耗秸秆2万吨、畜粪1.5万吨;蘑菇采收后的菇渣还可转化为3万吨有机肥,全部用于还田。据介绍,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双孢蘑菇6000吨,年产值超7000万元,可新增120个就业岗位,为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强村富农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要在模式创新和机制探索中走出一条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互促共进的强村富农之路。”沈利说。

农旅融合,培育乡村业态新场景
随着天气转凉,成群结队的候鸟正陆续抵达崇明东滩越冬。这不仅是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事,也是所有观鸟爱好者的盛事。小红书今年发布的《观鸟趋势报告》显示,观鸟这一小众爱好正在年轻群体中快速普及,近一年观鸟相关笔记发布量是过去10年总和的1.2倍。如何承接这波流量,将其转化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
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吸引下,爱国村引入候鸟营地,唤醒近600亩沉睡的廊道林地资源,打造别具一格的乡村露营基地,设置越野车、桨板、皮划艇、攀树、飞盘等运动项目,主打精致露营、主题派对、自然教育、冬夏令营等产品。目前,营地年接待游客约1万人次,年营业额约300万元,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旅产业的发展。
过去三年,上海崇明东滩观鸟生活季活动的启动仪式都在距离保护区最近的自然村——中兴镇富圩村举行。除了观鸟活动,村里还会举办文化市集、摄影大赛、非遗工作坊和一系列生态保护的志愿活动等。生态观光带动了周边的民宿、农家乐,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增收途径。
2024年,《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发布,首次提出了“沪派江南”的概念,中兴镇的富圩风貌单元位列其中。单元以“富圩鸟集,江海鱼跃”为主题,通过对“田、水、林、路、湿地、村落”各要素的整治提升,提出在风貌肌理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围绕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建设鸟类友好相邻地共生乡村。今年,项目正式启动,中兴镇正整合“沪派江南”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以及生态修复等多重战略目标,将富圩风貌单元打造成风貌传承、鸟类友好以及国际交流的乡村典范。
据介绍,在民宿产业方面,中兴镇目前共有138家民宿,形成三大五星级民宿集群,市、区高星级民宿共29家,占比居全市前列;在文化创意方面,盘活七滧河两岸10多万平方米的低效闲置厂房,打造中樱广福里、C77文创园、供销记忆等一批文创项目,将工业“锈带”变发展“秀带”。
从打造崇明第一家以航空为主题的特色民宿,到打造“中樱航空主题互动空间”入驻C77文创园,张洋在中兴镇的创业之路已经走过三年了。“过去,市区客人来崇明可能最多待一晚就走,现在镇里落地的文旅项目越来越多、主题线路越来越丰富。”她说,“无论是亲子客、老年团,还是企业培训、团建的需求,我们都能承接。这样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家园也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和赋能。”
来源:新华社
编辑:顾佳丽
责编:朱竞华、陆海华
求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