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朱拉尼结束访美后,叙外长访华,请求中国帮助,中方有个强硬要求

0
分享至

就在叙利亚临时过渡政府领导人沙拉(朱拉尼)结束对美国的“破冰之旅”后,还没等风头过去,他的外交部门负责人希巴尼就马不停蹄飞到了北京。这波操作,引发了国际舆论的一阵骚动。



叙利亚目前正处在一个极其微妙的十字路口。阿萨德政权崩塌之后,新成立的临时政府急需外部认可与资源支持。沙拉这段时间四处奔走,先后与沙特、俄罗斯、美国接触,显然是在试图打破长期的外交孤岛状态。

在刚刚与美国达成一系列敏感妥协之后,中国是否愿意接这一棒?中方的态度又会如何影响整个中东的地缘政治棋盘?

妥协换来的“国际入场券”?

沙拉访美的消息在中东政坛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浪。他不仅受到了特朗普的接见,还成功促成美方暂停对其政府的部分制裁,联合国安理会内部也开始松动,关于其个人的制裁问题讨论再起。这一连串的“成果”,看起来像是一张来之不易的“国际入场券”。



但这张票背后的代价并不小。根据多家主流媒体的分析,沙拉在美国面前做出了不少“承诺”。一是默认美军继续驻留叙利亚东北部,二是表示愿意与美方合作开发石油资源,三是在对待以色列的问题上态度模糊。这些表态,在叙利亚国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尤其是石油合作这一块。叙利亚拥有一定的石油储量,尤其是在哈塞克省和代尔祖尔一带,美军控制区域内的油田资源早已是多方角力的焦点。沙拉愿意与美方“共享”这块资源,显然是希望用经济利益换取政治突破。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过度依赖美国的策略,可能会让沙拉政府在与俄罗斯、伊朗等传统盟友的博弈中失去回旋空间。更现实的是,只有美国的“点赞”并不能解决叙利亚战后重建的实际难题。基建、投资、医疗、教育,这些都不是美国擅长填补的缺口。

所以,希巴尼带着“重建”议题来到北京,其实不难理解。在抽走美方承诺的虚火之后,他们更需要一家真正能落地项目、投入资源的大国,而这正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希巴尼访华:带着“重建清单”,先碰上了“弃权信号”

希巴尼此行,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一个核心诉求:中国能否参与叙利亚的战后重建?对叙政府来说,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重建不仅意味着经济复苏,更是临时政府巩固合法性的关键筹码。



但想合作,先得看中方态度。就在不久前,联合国安理会就关于放宽对叙利亚制裁的问题进行表决,14票赞成,中国投下了弃权票。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折中的选择,但外交场上,弃权从来都不是“无所谓”,恰恰是最值得读懂的态度。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表决后的发言中明确指出:“叙利亚安全形势仍然脆弱,恐怖势力死灰复燃…打击恐怖主义仍是首要前提。”这番话其实已经把中方的底牌亮得很清楚:合作不是问题,但安全必须先行。

从新华社等官方报道来看,中方对叙利亚问题的立场始终如一:尊重主权、反对外来干涉、支持政治解决。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任何重建合作都必须建立在稳定安全的基础之上。这不仅是中国对外合作的一贯逻辑,更是对“一带一路”项目长远运营的基本保障。



所以,希巴尼虽带着项目清单来,但首先得过“安全关”。

中方的“强硬要求”:安全不稳,项目免谈

接待完希巴尼,中方提出了几个关键要求,看上去“强硬”,但其实非常务实。

首先,是明确反恐立场。中国在多次安理会发言中强调,叙境内仍存在被联合国列为恐怖组织的势力,特别是“东伊运”残余势力,长期在叙活动,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中方要求叙政府不能为这些组织提供任何土壤,并需在打击上给予实质配合。

中国近年来在海外投资项目中吃过不少安全方面的亏。从非洲到中东,一旦安全形势失控,再好的项目也落不了地。中方看重的是长线运营和人员安全,而不是短期政治表态。



其次,是保障项目安全。叙利亚临时政府若希望中国企业参与基建、能源等领域,必须提供完整的安保计划,包括项目区的安全控制、施工队伍的保护措施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中方不愿意在一个仍处于武装冲突阴影下的区域投入巨资,却看不到基本的保障机制。

这些条件,看起来像是在给合作设“门槛”,但其实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护栏”。如果叙方真能在打击恐怖主义和内部稳定上交出一份令人信服的答卷,不仅能获得中国的项目支持,也能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

所以,中方的“强硬”表态,其实是把话讲清楚,合作可以谈,但必须建立在“可控”的基础上。



能否两头通吃,考验沙拉政府智慧

叙利亚临时政府这波外交操作,摆明了是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先到华盛顿“破冰”,再来北京“求实”,路线图清晰,目标明确。但真正的难题在于,这条路并不好走。

美国的支持带有强烈的政治绑定属性,沙拉政府若与中国走得太近,难保不会再次被华盛顿“拉黑”。同样,中国看重的是稳定与长期发展,若叙方在安全问题上摇摆不定,中方也不会轻易出手。

从大格局来看,叙利亚已经成为中东地区新的“试金石”——不仅是检验各国外交灵活性的场域,更是一次治理理念的碰撞。美国强调政治控制和资源利用,中国则更关注安全与发展,俄罗斯和伊朗则夹在两者之间,继续强化自身影响力。



希巴尼的北京之行,标志着叙利亚临时政府的外交进入了一个“深水区”。沙拉访美或许换来了短期的政治突破,但能否真正启动国家重建,还得看中方是否买账。

中国的态度很明确:合作不是问题,但安全要先过关。这不仅是对叙利亚的要求,更是对自身利益的负责。叙利亚要想真正走上复兴之路,不能只靠外交穿梭,更要在治理、反恐、安全这些“地基”上下功夫。

信息来源:叙利亚外交部门负责人将于11月16日访华——观察者网2025-11-16 18:21:2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瞻史
瞻史
历史是一个宝库,里面藏着无数智慧和启示。学习历史,就是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
3814文章数 16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