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乌克兰媒体抛出一条重磅消息,俄罗斯正在搞新型制导航空炸弹,最大射程能冲到400公里,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升级。
俄乌打了这么久,双方在武器上的较劲从没停过,但这次俄方的动作,确实让战场格局有了新变化。
![]()
滑翔弹迭代,射程翻四倍的秘诀
俄方的滑翔炸弹可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能打,冲突刚爆发时,它的射程也就90公里,刚好能让俄军飞机躲在前线之外的安全区投放。
本来想这已经够让乌方头疼了,没想到后续升级来得这么快,2025年,射程200公里的改进型已经能量产,400公里的增程型号也在研发中。
![]()
这意味着不用动用昂贵导弹,更多乌克兰城市就得进入打击范围,更关键的是,这种炸弹成本比导弹低不少,量产起来没那么多顾虑。
俄方计划2025年生产12万枚这类制导炸弹,里面还包括至少500枚200到400公里射程的增程型KAB炸弹。
投放强度显著提升,态势一目了然,2025年10月,单月投放量达5000枚,其中,具备200公里射程的远程款有500枚,彰显了投放力度的增强。
![]()
如今,每日投放量稳定于200至250枚之间,相较10月的平均投放水平,这一数据有了显著提升,展现出更为可观的投放态势。
哈尔科夫、赫尔松这些地区的城镇,都已经尝到了它的威力,如此看来,俄方是想靠数量和射程优势,形成持续压制。
无人机量产,7万架的冬季攻势
![]()
滑翔弹在前线狂轰,无人机也没闲着,俄方的量产计划着实惊人,2025年他们打算造7万架远程无人机,其中3万架是“见证者”型。
月产量能达到2700架,这和乌克兰军方9月初得到的情报完全对上了,这些无人机的打击目标很明确,就是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
选在这个时间点加大无人机产量,心思很明显,冬季是能源需求的高峰期,供电、供暖系统一旦被破坏,民生压力会瞬间增大。
![]()
俄方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动摇乌克兰的内部稳定,为后续谈判增加筹码,本来以为无人机只是辅助打击手段,但看这个量产规模,显然是要当成主力武器来用。
3万架“见证者”无人机要是全部投入战场,对乌方的防空系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毕竟防得住少数,未必能扛住大规模的饱和式攻击。
![]()
双重打击,乌防空系统的两难
一边是海量滑翔弹,一边是成群无人机,两者搭配起来的打击效果,乌方怕是最有体会,滑翔弹侧重轰击军事设施、交通枢纽这些硬目标。
无人机则专攻能源、民生设施等软目标,一硬一软形成互补,乌方不是不能击落滑翔弹,但架不住俄方投得实在太多。
![]()
这种“数量压制”让乌方防空系统疲于奔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防御漏洞,更何况,滑翔弹和无人机的成本都不高,俄方打得起、造得多,而乌方的防空弹药有限,长期消耗下去并不占优。
国际社会虽然一直在给乌克兰提供防空援助,但现有装备面对这种大规模低成本武器袭击,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乌方只能一边整合现有防空资源,重点部署关键区域,一边呼吁更多援助,很显然,这场防空与反防空的较量,还得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
战局转向,顿涅茨克的新变数
这种高强度的打击模式,不仅改变了前线态势,也让整个冲突走向有了新的变化。
波克罗夫斯克现在成了关键节点,要是被俄军占领,他们就能进一步向顿涅茨克地区推进,前线防线可能会被撕开一道口子。
![]()
俄方之所以搞这么大规模的武器量产,核心思路其实很清晰,用低成本的精确打击武器,以最小代价拖垮乌方,避免高技术武器消耗过快。
这种策略看似简单,却刚好戳中了持久战的痛点,冬季攻势大概率会让人道主义危机进一步加剧,俄方想“以打促谈”的意图很明显,但双方的分歧短期内很难弥合。
毫无疑问,12万枚制导炸弹和7万架无人机的产能,让俄方在战场上掌握了更多主动权。
![]()
后续乌克兰如何应对这种“低成本饱和打击”,国际社会的援助力度能否跟上,都将影响冲突的最终走向。
这场围绕武器产能和防御能力的博弈,已经不只是俄乌双方的较量,更牵动着整个欧洲的安全秩序。
俄方的量产策略,让俄乌冲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个阶段的走向,怕是还要打很久才能见分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