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总理又放狠话了,这次不是他一个人说,而是总理、国防部长、外交部长,三个人一排站出来,态度非常统一:坚决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话说得很死,连一点回旋余地都没给。
根据公开消息,在以色列本周的例行内阁会议上,内塔尼亚胡直接表态,说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任何地方都不接受巴勒斯坦建国。与此同时,他又强调,加沙必须“非军事化”,哈马斯必须解除武装。国防部长卡茨、外交部长萨尔也几乎同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说以色列的政策就是:不会允许巴勒斯坦国出现。萨尔还补了一句,说如果在以色列“腹地”建一个巴勒斯坦国,那离以色列各大城市几乎是零距离,而且地形上对以色列是“俯视”的优势,这对以色列安全是致命威胁。卡茨则强调,以军会在加沙继续行动,要把最后一条地道都掘出来,拆干净。
![]()
但另一边,国际社会基本是另一套态度。大多数国家都认同,“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问题的唯一出路:按1967年的边界划线,以东耶路撒冷作为首都,建立一个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巴勒斯坦国。其实早在1988年,巴勒斯坦就宣布建国了,联合国绝大多数成员国也已经承认。最近这一年,在冲突不断、民众舆论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很多西方国家也开始排队承认巴勒斯坦国:法国总统马克龙在9月的一个高级别会议上公开宣布承认,安道尔、比利时、卢森堡、马耳他、摩纳哥紧随其后。9月21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也发声明,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说白了,世界舆论一个方向,以色列政府另一个方向,对上了。
先说一个最直白的感受:这事一点也不意外。内塔尼亚胡这几年是什么风格,大家都看在眼里。他上台靠的是强硬,现在冲突这么激烈,他不可能在这个节点突然换成温和路线,说要认真搞“两国方案”。对他来说,安全是挡箭牌,也是政治资本。他的铁票仓就是那部分坚持“不能退”的选民。他如果今天松口,那国内很多人反而会觉得他“怂了”、“卖了国家安全”,他自己政治上都站不稳。
再看这次“三巨头”一起发声,总理、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很明显是刻意设计过的。不是随口一说,是一个整体信号:政府内部意见统一,底线清清楚楚。这种集体亮相,就是对内安抚强硬派,对外释放态度——别指望我们短期内在“建国”问题上后退一步。
![]()
但从另一个角度,你会发现一个很矛盾的地方:一边是战场上不停打,一边是外交场上越来越多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个对比,非常刺眼。过去很多西方国家嘴上说要和平、要谈判,但对“承不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个问题,都是拖、绕、含糊。现在为什么纷纷公开承认?
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民意。在社交媒体时代,战争画面是实时传的,孩子、医院、废墟这些画面一出来,普通人情绪上来的速度,比政治家算计的速度快多了!欧洲、北美、澳洲这些地方,年轻人走上街头游行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压得政客们不得不表态。而站在他们的角度,支持“两国方案”、承认巴勒斯坦国,是一种“既安全又正确”的姿态——既回应了选民情绪,又不等于彻底得罪以色列。
所以你会看到,现在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局面:联合国大会上,一个个国家在发言里说要尊重巴勒斯坦的权利;各国领导人在镜头前很严肃地讲“两国方案”;文件和声明越写越漂亮。可实际地面上,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还在扩张,加沙的战火一波接一波,巴勒斯坦普通人的生活,每天还是在担心明天的饭和今晚的炮火。这就是现实,纸面上的承认和现实中的国家状态,中间差着一整条深沟。
以色列这次的表态,重点其实就两个字:安全。萨尔说的“地形控制优势”,听起来很专业,其实意思很简单:他们担心,如果旁边有个正式的巴勒斯坦国,握着军队、导弹、机场,离特拉维夫、海法这些大城市又很近,一旦翻脸,以色列风险太大。这种担心,从以色列普通民众角度看,不完全是空穴来风。这个国家从建国那天起,就是在战争中活下来的。很多家庭都有战争记忆,所以,“宁可不给你国,也不能赌一次安全”这种心理,在他们那边是真实存在的。
但问题也在这儿:只讲自己安全,不管对方安全,这个地区永远安静不了。巴勒斯坦人不是空气,他们也有孩子,也有房子,也有希望。他们看到的是:土地一点点被占,检查站越来越多,出门要被盘查,生活一点盼头都没有。几十年下来,失望堆积,愤怒就会变成极端行为。你说一边要求对方“非军事化”“彻底解除武装”,一边又把他们推到绝望里,那和平从哪儿来?
很多人现在问一个问题:既然国际社会这么多国家承认了巴勒斯坦国,那是不是离“两国方案”更近了?我个人的看法是:在“话语上”确实近了一步,在“现实上”反而更难。为什么?因为双方的政治立场都在被往极端推。
![]()
以色列这边,越打越觉得“安全高于一切”,国内舆论也被这种焦虑情绪推着走,妥协两个字越来越不受欢迎。巴勒斯坦这边,每多一块土地被占,每多一次轰炸,温和派就被边缘化一点,反而是强硬的声音更容易被听到。这样下去,两边能坐下来谈判的人会越来越少,能谈的空间也会越来越窄。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些事离我们很远,发生在地球另一头,跟我今天要不要加班、明天房贷咋还好像没关系。但说实话,现在这个世界早就不是“各过各的”了。中东不稳,能源、贸易都会跟着受影响,国际关系也会被牵连。更重要的是,我们看这些新闻的时候,看的不只是“别人家的战争”,也是在看一个问题:冲突越来越激烈的时代,人类到底靠什么避免走到不可收拾的那一步?
你会发现一件事:越是靠枪和炮解决问题的地方,越活在过去;越是能坐下来谈、愿意妥协的地方,越有未来。以色列说“不允许巴勒斯坦建国”,这是他们现在的立场;很多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这是他们现在的选择。但不管哪一方,如果只想着自己赢,不管对方死活,最后多半是两败俱伤。
有人说,“两国方案”已经被现实撕得支离破碎了;也有人坚持,“除了它,没有更好的办法”。就像医生看病,有的病用药慢慢调,有的病要动手术,巴以问题这种级别的“老病”,拖了这么多年,肯定不是一剂药就能治好,但总得往治的方向走,而不是一天比一天严重。
从人最基本的良心出发,谁都不想再看到无辜的人倒在废墟里,不管是以色列的,还是巴勒斯坦的。一个地区,如果永远只有一方有安全,另一方只有恐惧,那这份“安全”本身就是不稳的。真正稳固的安全,一定是互相给出来的,而不是从对方身上硬抢来的。
最后想说一句很简单的话:拒绝和平从来不难,难的是在愤怒和恐惧中,还愿意给和平留一条路。世界需要的,不是谁嗓门更大,而是谁更有勇气在喊打的时候,站出来说一句——人命,比面子重要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