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转自:中国交通新闻网
澜沧江畔,雨林葱郁。在西双版纳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交通网络正与热带生态底色深度交融—农村公路串联起傣家村寨与橡胶林,高速公路穿越雨林秘境,机场航站楼点缀着孔雀造型绿植,港口码头倒映着碧波绿树。以《云南省绿美交通三年行动(2022—2024 年)》为纲领,西双版纳州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农村公路、国省干线、高速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全领域建设,将 “绿美” 理念从规划贯穿至管护,用三年的时间让每一条交通线路都成为 “生态线、景观线、致富线”,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农村公路:织密乡村的 “绿美毛细血管”
农村公路是连接城乡的 “最后一公里”,更是乡村振兴的 “民生纽带”。西双版纳州以 “村村有绿道、路路见风景” 为目标,将农村公路绿美建设与民族风貌提升、特色农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三年攻坚,融合推动“四好农村路”“路长制” 和路域环境整治,在傣乡大地建成绿美农村公路 1455 公里,织就了一张 “绿美微循环” 路网,“四季有景”“车行花海”景观随处可见,实现了从 “路通” 到 “路美” 的跨越,让小公路不仅承载大民生,更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 “黄金纽带”。如今,绿美农村公路更成为撬动乡村产业的 “支点”,通畅优美的道路打通了农产品外销通道,带动茶叶橡胶、水产养殖、咖啡种植、热带水果等产业蓬勃发展,绿美农村公路不仅是 “景观路”“民生路”,更是名副其实的 “致富路”“振兴路”。
![]()
国省干线:穿行山水的 “生态景观廊道”
国省干线是西双版纳交通的 “骨干网络”,也是展示热带生态之美的 “流动窗口”。西双版纳州以 “乔灌草搭配、四季有景赏” 为标准,将国省干线打造成串联雨林、村寨与景区的生态廊道。三年来,通过“路地共建”协同推进,累计投资769.351万元、完成 385.387 公里普通国省道绿化提升,形成了“上层乔木遮荫、中层灌木增色、下层草本覆绿” 的立体种植模式,打造层次丰富的立体景观效果,让西双版纳的国省干线四季有景、步步有画。
![]()
高速公路:跨越山河的 “绿色经济动脉”
作为西双版纳连接外界的 “主动脉”,绿美高速公路建设注重“颜值”,更兼顾“生态、功能、经济” 的协同发展。西双版纳州以 “象” 往・雨林绿道为品牌,将绿色理念贯穿高速公路建设、管养全过程。勐关高速公路是绿美雨林高速公路的典范,这条连接 G8511 昆磨高速与关累港的 “黄金通道”,在建设中投入 3374 万元用于绿化及环境保护,建成绿化带 54.5 万平方米,种植望天树、无忧花等本土植物 30 余种,乔木 2.1 万余株、灌木 2 万余株。项目创新应用环保压滤处理系统实现污水零排放,拌合站喷淋系统减少扬尘污染,让公路与热带雨林自然交融。
![]()
铁路:穿梭雨林的 “生态钢铁丝路”
中老铁路是云南绿美铁路的标杆,这条连接中国与老挝的 “钢铁丝路”,不仅是国际物流通道,更是穿越热带雨林的 “生态画廊”。围绕 “绿美铁路三年行动”,对中老铁路玉磨段 501 公里线路开展精细化管养,累计投入 1471 万元,完成浇水 551 万平方米、补植苗木 75 万株,实现 “重点地段花更红、全线四季绿常在”。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段,补植榕树、芭蕉树等本土树种,确保 “一站一特色、一区间一景色”,友谊隧道进口、磨憨国境站、西双版纳站等重点区域更融入地域文化 —— 西双版纳站以 “孔雀开屏” 为设计灵感,站前广场种植三角梅、旅人蕉,站内装饰融入傣族织锦元素,让旅客一出车站便感受到浓郁的傣乡风情。
![]()
民航:翱翔天际的 “绿色空港名片”
西双版纳嘎洒国际机场是云南绿美机场的代表,机场以 “印象版纳” 为主题,完成航站区、飞行区、停车场等区域绿化提升,用缤纷灌木勾勒出 “孔雀展翅” 图案。航站楼内8 个傣族文化微景观错落分布,慢轮制陶、傣锦等元素融入绿化设计,让候机时光充满 “傣乡韵味”。机场将绿美建设与傣族泼水节等特色节日结合,布置主题花海与民族装饰,让 “绿色空港” 更具人文温度,成为展示西双版纳生态与文化的 “第一窗口”。
![]()
港口:荡漾碧波的 “生态黄金水道”
澜沧江—湄公河是西双版纳连接东南亚的 “黄金水道”,景洪港、关累港则是这条水道上的 “绿色明珠”。西双版纳州推进绿美港口建设,让水运与生态和谐共生。景洪港以 “港城融合” 为思路,在原有 “森林机关” 基础上 “见缝插绿”,打造党建主题公园、友谊林区等绿地,让港口与景洪市区生态相连。关累港围绕 “国际门户”形象 开展绿美提升,配套漫步长廊、观景亭,让入境旅客在候检时便能感受中国的 “绿色生态”;同时建立船舶水污染防治联合机制,实现生活垃圾、污水 “零排放”,让 “黄金水道” 始终保持碧波清流。
![]()
绿色创新:驱动发展的 “低碳新引擎”
绿美交通的核心是 “可持续”,西双版纳州在建设中不断探索低碳创新,让 “绿色” 成为交通发展的底色。在公路领域,发挥西双版纳公路局自建 4 个苗圃基地(面积 52.467 亩,库存苗木 5.4 万余株)的优势,实现 “苗木自给自足”,降低运输成本与碳排放;农村公路推广 “绿化 + 经济作物” 模式,让绿植既扮靓环境,又为村民增收。在民航领域,西双版纳机场推进 “商业促绿化” 模式,与餐饮、零售商家合作,在店铺内外摆放绿植,减轻机场养护压力。在铁路领域,开展喷淋系统建设,减少人力投入,更加科学化养护隧道进口边仰坡绿化,构建可持续、低维护、地域特色鲜明的植物群落景观。
政策保障是低碳创新的支撑。西双版纳州出台《绿美交通绿化管护指导意见(试行)》,明确 “优先本土树种、禁止毁坏表土” 等要求;拓宽资金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企业通过商业运营反哺绿化养护,形成 “建设—运营—养护” 的良性循环。此外,还通过 “党群共建”“爱路护路宣传” 等活动,让 “绿色交通” 理念深入民心,形成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的良好氛围。
从农村公路的 “绿美毛细血管”,到国省干线的 “生态景观廊道”;从高速公路的 “绿色经济动脉”,到铁路的 “生态钢铁丝路”,再到民航的 “绿色空港名片”、水运的 “生态黄金水道”,西双版纳州绿美交通建设已实现 “全领域覆盖、全链条升级”。这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改造,更是发展理念的变革 — 以 “绿” 为底,让交通不再是 “雨林的割裂者”,而是 “生态的连接者”;以 “美” 为魂,让交通不仅是 “出行工具”,更是 “雨林风情的展示窗”。
2025年新一轮的绿美交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已全面开展,未来三年西双版纳州将继续以 “路” 为笔、以 “绿” 为墨,在澜沧江畔绘制更多 “路在景中延、车在画中行” 的动人画卷,为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筑牢交通支撑,让绿美交通成为展示版纳生态之美、文化之韵的流动窗口,最终实现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的同步提升,为全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绿色动能,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 “傣乡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