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还在担心显卡涨价、手机缺货时,北海道有台“71吨级”大家伙,正悄悄把日本半导体的剧本改写。
![]()
它不是挖掘机,是ASML的EUV光刻机。据项目方披露,2024年12月18日,第一批部件降落新千岁机场,型号叫Twinscan NXE:3800E——这是日本首次引入面向量产的EUV设备。
更离谱的是,这台“巨兽”不是一体化进场,而是拆成若干大件,按“基础组装—光学校准—真空测试—软件整合”四个阶段装回去。荷兰工程师飞了半个地球,日本团队则连轴转,对光源、掩膜对准、图案偏差一点点抠,像在给手术刀磨刃。
为什么全世界都盯着它?因为EUV就像用更细的毛笔画芯片电路,线宽下探到纳米级,少走多重曝光的弯路,效率上来、良率也有机会跟着上去。说白了,这是先进制程的“通关密钥”。
时间线怎么走的?据公开信息:
“从28nm到2nm,跨了不止一条街。”这背后还有一位老伙计——IBM。Rapidus与其合作,获取先进工艺指导,意在让流程和国际标准对齐,少走弯路。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25年11月,行业消息称富士通正评估把1.4nm CPU委托Rapidus制造,用于2029年的下一代“富岳”超级计算机。意思很明确:不光自用,还要瞄准高性能计算这块“硬骨头”。
别以为这是一时冲动,这是日本有备而来的“二次上岸”。
![]()
老朋友都知道,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曾是“天花板”,东芝、NEC一度占半壁江山。后来在国际博弈和产业迁移中,日本把制造交给了韩国和中国台湾,设计与封测话语权也被美企牢牢握住,自己只在设备与材料上扛旗。
这一次,日本选择“越级打怪”。从2021年起密集上新政,2022年12月拉上软银、丰田等8家巨头,合资成立Rapidus,政府通过金融工具注资。据公开数字,日本政府对Rapidus合计支持约3400亿日元(约合23亿美元),用于设备与研发。话术也变了调门——“学习中美的大规模激励与产业协同,做全链条布局”。
怎么学?一手抓制造,一手抓生态。
这套打法,放在当下的全球格局里,也算“顺势而为”。
一边是全球供应链的“减风险”。你我都听过那句“台湾有事,世界停摆”的感叹——因为最先进制程高度集中。Rapidus若量产站稳,就算不上“替代”,也能在风险分担上提供一个新选项。
另一边是出口管制的“波动场”。2023年7月,日本与美国、荷兰一起,对6类23项先进制造设备实施出口限制。短期看,日本部分企业失去中国大陆市场的增量;长期看,他们赌的是“技术曲线”——用2nm等先进制程重塑竞争力。到2025年11月,美中达成贸易协议、关税与出口管理有缓和迹象,但日本这边没有松懈,反而继续强化OT安全与供应链网络安全指引,给全链条上了一道“防火墙”。
不过,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第一,产能与阵容差距。行业评论常拿一组对比打脸:TSMC手里有上百台EUV,外界有说法提到“百五十台量级”;日本目前则是“1台起步”。绝对量级的差距,不是一两年能抹平的。
![]()
第二,良率与经验曲线。EUV不是“安上就会”,从光刻胶到掩膜、从缺陷控制到计量校准,都是工艺细活。新线前期的良率过山车,是常态。
第三,人才与节奏。先进制程是“全栈工程”,工艺、设备、材料、EDA、封测都要跟上。Rapidus已经在全球招人,核心仍是怎么把Know-how沉淀给本地团队,并把工程节奏踩稳。
那Rapidus的“底气”是什么?一句话总结:用大投资和国际协作,赌一个时间窗口。AI算力的爆发、美国本土化带来的产能分流、全球客户“多点布局”的诉求,都让日本看到“补位”的机会。
这对我们普通打工人有什么关系?很现实:
最后,给关注这条赛道的老铁3个观察信号:
别信“一个设备就能改变世界”的神话,但也别低估“把一台设备用到极致”的威力。日本这回不再低调,Rapidus的故事像一部工业大片:第一幕已经开场,真正考验,是接下来的每一帧良率曲线、每一条工艺改进、每一次客户导入。
你我不妨拿小板凳,盯住那三盏信号灯。等到它们同时变绿,全球半导体的地图,或许真会出现一条从北海道出发的新航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