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级航母“肯尼迪”号服役时间再次推迟至2027年3月,距离2015年开工已经过去十二年,用“五年磨一舰”来形容美国造船业速度,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而中方这边,继福建舰正式入列之后,我国海军再度宣布一大好消息,由中方自主研制的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正式完成海试。
从2023年9月开工,到2024年12月27日下水,再到本月16日首次海试,中国军工仅15个月就完成了一艘装备电磁弹射系统的“准航母”,比美国同级别两栖攻击舰快了三到四倍。
![]()
(四川舰完成海试)
更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舰从性能上来看,也并不逊色于航母。
打从开始建造,四川舰就享有“小航母”或“准航母”的名号,这主要源自它搭载的航空作战能力和创新的设计。
首先,它是全世界头一艘装了“电磁弹射系统”的两栖攻击舰。有了这项技术,它就不像以前的两栖攻击舰那样,只能让直升机或者能垂直起飞的飞机起降;而是能用弹射的方式,让歼-35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15T重型多用途战斗机,还有大型无人机这些“固定翼飞机”飞起来。这么一来,它能装的飞机种类更多,空中打击的本事也比普通两栖攻击舰强太多,快赶上中型航母了。
而且电磁弹射还有不少好处,不仅能让舰载机起飞更有效率、速度更快,还能让飞机装满燃料和弹药再升空。这就意味着飞机出动得更勤,能飞的距离也更远,战力一下子就提上来了。另外,四川舰不用额外改装,就能直接用福建舰已经验证过的成熟技术和舰载机,相当于在技术上走了条快车道,效率特别高。
设计上,四川舰还用了“双舰岛”的布局:前面的舰岛专门管军舰航行、指挥编队,后面的舰岛就专心负责调度飞机、管航空作业。这种分工清楚的设计,在打起来比较复杂的环境里,能明显提高全舰的指挥效率,让飞机相关的作业也更顺畅。
其实,四川舰的成功,还意味着中国在部分尖端舰艇技术领域,不光打破了美国长期握有的独家话语权,甚至走出了自己的创新路,实现了超越。
在此之前,全球只有美国“福特号”航母真正装了电磁弹射系统。可这套系统自2017年服役后,一直故障不断,靠谱程度长期没达标。中国的福建舰作为全球首艘能稳定运行电磁弹射系统的实战型航母,已经用实力证明了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突破。而四川舰更进一步,把这套系统成功搬到了两栖攻击舰上,这本身就是一件开创性的事。
![]()
(美国造船业面临严重的交付困难)
美国搞电磁弹射的时候,曾放出话来:这种技术需要超强的电力支撑,必须和核动力航母绑定才行。但中国的福建舰和四川舰,都是用常规动力就稳稳撑起了电磁弹射系统,这直接打破了所谓“只有核动力才能搞电磁弹射”的技术偏见,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在舰船综合电力系统上的硬实力。
再看全球其他国家的两栖攻击舰,要是想让固定翼战斗机起降,通常都得死磕研发难度极高的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四川舰却走了条捷径,靠电磁弹射绕开了对这种特殊战机的依赖,直接让现成的先进常规起降舰载机登上甲板。这不仅省了功夫,更开创了一种战斗力更强的两栖攻击舰发展新模式。
总的来说,四川舰并非航母的“廉价替代品”,而是一款在关键功能上对标航母,并专注于两栖突击和制海作战的创新型战舰。它的出现,补齐了中国海军在高端两栖投送和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方面的关键短板,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一柄新利剑。
更重要的是,如果说我们刚入列的福建舰,是中国海军的钢铁重拳,那么四川舰,就是一把精工打造的“全能匕首”。这两者联手,绝非简单的1+1=2,而是一种能力互补、战术互锁、体系倍增的“绝杀”组合。
福建舰的核心任务是制空权争夺并进行远程精确打击,它搭载的是歼-35、歼-15T等高性能、重型有人战机,作战半径大,载弹量多,是夺取战场制空权、保护整个编队不受空中威胁的绝对主力。
四川舰这边,真正的杀手锏则在于大规模运用各类无人机。这些无人机成本低、功能专、可执行高风险任务,与有人机形成高低搭配。
而两者一旦联手,威力就在于,两者一个主攻天空与远海,一个主攻陆地与近岸,形成了完美的攻防闭环。
![]()
(福建舰)
总之,福建舰与四川舰的联手,是重拳与快刀的结合,是面子与里子的协同。它们不再是两个单独的战舰,而是凑成了一个功能齐全、分工明确、反应快还扛造的海上作战体系。这套体系一旦成型,在西太平洋甚至更广阔的海域,都会形成没法轻易撼动的综合优势,这正是其被称为绝杀的根本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