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每天都会坐着气垫船,越过黑龙江到我们这边吃早饭,逛早市。你肯定想问,吃顿早饭,还有必要过江出趟国吗?对俄罗斯人来说,还真的有必要?毕竟每到冬季,他们吃的蔬菜都是从咱们这里买的。
整个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包括西伯利亚在内,可以说要资源有资源,要土地有土地,很多国内的人就是想不明白,俄罗斯为什么不好好开发这片土地呢?还真不是这样,从几百年前开始至今,无论是沙俄时期还是苏联时期,都曾想过要好好的开发东部地区的土地。
![]()
可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现实总是那么的残酷,为什么这片土地就是开发不起来?
西伯利亚和远东原本就是流放之地
在我们看来,从古至今,俄罗斯人对土地似乎都是贪得无厌,但从本质上来看,核心统治区域位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他们原本的目标是向西方扩张势力。但是俄罗斯和西边的邻居波兰、立陶宛、瑞典等国家缠斗了几百年,并没有分出真正的胜负。
![]()
于是乎,历史上的俄罗斯人转头向东,越过乌拉尔山,从此开启了慢慢扩张之路。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塞北那片广袤的土地,包括现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在内,历史上曾经被匈奴人统治过,也曾经被突厥人占领过,后来又来了蒙古人。
蒙古人的统治衰落以后,从西边来了俄罗斯人。也就是说俄罗斯人向西伯利亚地区扩张的时候,这片土地上并没有像样的统治者,只是零散的生活着一些游牧部落,他们组成的国家政体根本难以和沙俄相抗。
![]()
等到沙俄一步一步占领这片土地以后,才发现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相当的严酷,相比于俄罗斯控制的西部核心地带,这一地区冬季更加漫长而寒冷。最为关键的是,这基本上是一片蛮荒之地,没有像样的城镇。
比如历史上的探险家白令,接受沙皇的指令,探索远东地区的时候,整个探险队的规模高达数万人,为什么要组成如此庞大的队伍?就是因为探险队一路向东,还要在一些交通要地,留下人员建造城镇。这应该算是沙俄对西伯利亚乃至远东地区的最早开发。
![]()
这种开发力度毕竟有限,于是沙皇在后来又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罪犯都流放到西伯利亚或者是远东地区,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这一地区的人口和人气。
西伯利亚地区确实广袤,但却并不是俄罗斯人的传统家园,所以几乎没有什么人愿意主动选择搬迁到这里。因此到后来,西伯利亚和远东几乎就成了罪犯和流放之地的代名词。
![]()
我们所熟知的俄国作家,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再比如车尔尼雪夫斯基,都曾经被流放到过西伯利亚。就连后来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早年的时候也曾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种土豆。
到了苏联时期,政府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开发东部,因此相比于沙俄时代,这一时期,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开发力度大大增强,比如说在远东地区,苏联时代还专门设置了犹太自治州,希望国内的犹太人迁居于此。再比如二战结束后,大量的日本战俘也曾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去种土豆。
![]()
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整个地区的人气,发展也有所起步,但是,整个西伯利亚乃至远东的土地面积毕竟太过于庞大,即使有所发展,人口和城镇也主要集中在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线沿线和交汇地带。
因此综合来看,西伯利亚和远东并非俄罗斯人的传统聚集地,所以整个地区的开发并没有像俄罗斯西部那样普遍而强势。等到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整个东部地区的人口还出现了持续性的流失。
![]()
没有人口,谈何发展
俄罗斯的土地面积高达1700多万平方公里,但是其总人口,截止到目前还不到1.5亿,尤其是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总人口加起来连1,000万都不到,绝对是地广人稀。
东北人曾经说过,观察黑龙江左右两岸,很明显就能看出差别来,在黑龙江的南岸,也就是我国这边,沿江地带基本上都是村镇和城市,而在看俄罗斯那边,沿江地带有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有些地区几乎连一个人都看不到。
![]()
整个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是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海参崴,而这座城市的总人口连100万都不到,只有六七十万,也就是说还比不上我国一个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多。
再来看整体的人口情况,自从苏联解体以后,远东地区的人口下降了1/4以上。2009年到2017年,这是俄罗斯总人口正增长的时期,可即便是这个时期,远东地区的人口依旧在下降。
![]()
东部地区的多个州,都是持续性的人口负增长,比如滨海边疆区的人口,下降幅度达到1.8%,总体下降了187.8万人。另一个地区哈巴罗夫斯克,人口下降2%,达到了130.1万人。犹太自治州的人口下降幅度高达3.4%,马加丹州的下降幅度更是达到了3.5%。
毫不客气地说,沙俄和苏联时期,好不容易在远东积攒起来的人气,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又慢慢流失殆尽了。任何一个国家,不管资源有多么的丰富,只要没有人口,就没办法谈发展。
![]()
肯定有人会反驳说,澳大利亚也是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为什么澳大利亚发展的就很不错呢?为什么俄罗斯就发展不起来呢?表面上看,澳大利亚确实也是地广人稀,但是澳大利亚的情况和俄罗斯又是截然不同的。
西伯利亚“冷库”根本就不适宜住人
文章前面不是说过吗?沙俄时代西伯利亚和远东是流放之地,试想一下,如果这片土地真的适宜生存,普通人为什么不争先恐后前去呢?天气预报里总是说西伯利亚冷空气,而这一地区正是冷空气的老家呀。
![]()
位于西伯利亚东北部地区的奥伊米亚康,最低温度曾经达到过零下71℃,如此极寒的天气,不要说工作,就连基本的生存,恐怕都很难保证。而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每年冬季的平均气温都可以达到零下四五十度,所以这里被称之为冷库,一点也不夸张。
为什么这一地区会如此寒冷?首先,西伯利亚地区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每年到了秋冬季节,太阳的直射点移动到了南半球,北半球整体的气温就会降低。而西伯利亚地区又位于更北边,白天日照的时间短,地面温度又低,所以这里不但会剧烈降温,而且极易生成冷空气。
![]()
其次,西伯利亚地区地形平坦,更有利于冷空气的持续堆积,所以在气候上,这就会形成最寒冷的西伯利亚高压区。整个高压区域的跨度能够达到数千公里,当大气环流调整和变化之后,冷空气就会汹涌南下,形成整个东亚地区的冷空气过程。
其实不光是西伯利亚地区,包括俄罗斯的西部地区,由于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的气候整体上更加偏冷。正因为客观的气候环境,也直接影响了俄罗斯的人口分布。
![]()
俄罗斯人口的分布特点是西多东少,南多北少,西部地区相对于西伯利亚和远东来说,气候相对较好,因此更有利于生存。南部地区相比于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带气温相对较高,所以人口也更加集中。
在这种人口分布格局下,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南部的狭长地域内,而且人口规模很小,至于远东地区,主要的人口更是集中在东南方向,也就是黑龙江流域和远东的沿海地带。
![]()
其他更广袤的西伯利亚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由于气候严寒,定居人口相当稀少。有些地区可能有石油或者是天然气资源,会存在一些产业工人,但是他们也不是在这些地区长期居住的。
看到这里就能明白,为什么西伯利亚地区发展不起来了。不仅仅是因为这一地区没有人口,最关键的是这里的气候环境太过于恶劣,人类前往这些地区开发和建设的成本太高。即便如此,俄罗斯多年来也一直在尽量维持整个地区的开发。
![]()
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一直没有停止
俄罗斯每年都会定期举办东方经济论坛,主要议题都是围绕建设和开发来展开的。与此同时,俄罗斯国内也早已颁布了法令,如果是俄罗斯公民想要到远东地区发展的话,可以无偿得到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到期之后租用的价格也很低廉。
政府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吸引人口前往东部,但截止到目前,整个东部地区的人口还不到800万,只有790万人左右。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俄罗斯接下来或许会转变思路,不会过分强调吸引人口,而是强调如何根据东部地区的特点进行适应性开发。
![]()
至于说俄罗斯接下来会不会继续投入更大的力度经营远东地区?那还得看在西部地区,俄罗斯整体面临的美欧的压力有多大。如果俄罗斯阻挡住了北约乃至美欧的东扩,那么俄罗斯的重心肯定还会放在西部。
但如果俄罗斯被西方国家不断挤压的话,他们或许会投入更大的力度发展东部地区,进而开拓出新的空间。所以说即便开发力度还不够大,即便人口还在流失当中,俄罗斯也不会轻易把东部地区放弃不管。
![]()
结语
最后说一个有趣的角度,为什么外界总觉得俄罗斯出产的东西皮实粗糙?还是跟他们的气候环境有关,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工业制成品,俄罗斯人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气候的考验,这样一来,美观和综合性能肯定就不在考虑之列。
此外,从苏联时期开始,人们总觉得俄罗斯发展不均衡,只重视重工业而忽视了轻工业,这实际上也是严酷环境下形成的观念。俄罗斯并非不想均衡发展,但是要均衡发展的话,就得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气候和人口因素,最终促使俄罗斯,只能优先发展重工业。
![]()
对比之下,只有像我们这样的国家,领土庞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环境又适宜,所以才能够均衡发展。因此说到底,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迟迟发展不起来,还是因为气候先天性因素不利导致的。在这种前提条件下,人们优先考虑的只能是保障生存和安全,而非均衡发展。
参考资料: 《为何西伯利亚容易形成冷空气》 科普时报 2024年12月1日 《过去30年与过去三年俄罗斯的人口变化》 世界知识 2021年 《俄罗斯远东开发:十年回首与战略前瞻》 东北亚研究通讯 2023年10月9日 《奥伊米亚康,北半球的冰雪生活》 新京报 2025年1月1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