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为卷,奋斗作笔。当“十四五”的宏伟蓝图渐次化为生动的现实图景,一幅以暖色为底、幸福为韵的民生画卷,正在吉林大地徐徐铺展。
从特殊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温暖守望,到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活力运动场;从“一键直达”的居家养老守护,到“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的便捷就医体验……五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民心所向作为施政所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根本目的;五年来,政策的“厚度”转化为百姓可感可知的“温度”,发展的“速度”升腾为幸福生活的“刻度”,一组组数字、一张张笑脸,映照着从“有”到“好”、从“好”到“优”的民生实践,标注着吉林全面振兴征程上人民群众心中最温暖的民生坐标。
教育改革
“学有所教”到“一个都不能少”
在吉林教育的画卷中,特殊教育只是其中的一抹色彩,却最能体现这幅画卷的“温度”与“深度”。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有温度”的教育贯穿特殊教育发展全过程,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个特殊孩子的成长之路。
资源供给的“广度”,决定了特殊教育的“覆盖度”。我省构建了覆盖全域的特教网络——20万人口以上县特殊教育学校“县县有”,20万人口以下县按需设立特教班;470所幼儿园、224所高中阶段学校(含中职)向残疾学生敞开大门,一条连贯15年的特教“通道”已全面打通。
![]()
投入的“力度”,彰显了特殊教育的“温度”。我省将特殊教育纳入优先保障范畴,每年设立1000万元省级特教专项补助经费;投入2100万元民生资金,为70所普通学校装备特教资源教室;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适配助听器、盲用阅读器等设备;落实义务教育特教学校生均7000元公用经费标准……这些投入不只是数字,更是从“兜底保障”到“优质供给”的决心和行动。
入学安置的“精准度”,守护特殊教育的“公平度”。“一个都不能少”不是口号,而是我省特殊教育工作的底线。通过强化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排查,做到“随发现、随安置”,确保“常态清零”;各县(市、区)组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为每个残疾儿童量身定制“入学方案”……一系列举措让具有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实现100%入学,数字背后,是对“教育公平”最扎实的践行。
特殊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吉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五年来,吉林省持续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大学区”管理改革惠及更多学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为吉林振兴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
养老升级
“夕阳红”到“朝阳暖”
城市社区敬老餐厅烟火气十足,乡村养老大院温情流淌,适老化改造藏着细致关怀……五年来,我省紧扣老年人核心需求,密集出台《关于推进养老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从政策护航到服务升级,从产业创新到城乡覆盖,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是对“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最好的回答。
政策的效果,最终要靠数据和事实说话——“十四五”期间,全省养老机构数量增加到1594个,总床位增加到14.88万张,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增至1273个;养老综合体逐步走向市场,养老供给格局实现了“量”“质”齐升。
五年来,提供“无差别温暖”是吉林养老事业最显著标签。城市里,191个“三区一餐厅一平台”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876个社区敬老餐厅落地,3.4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农村中,乡镇福利服务中心整合升级至231个,村级养老大院、互助养老站点多点开花。尤其是,我省率先在全国推出居家老年人关爱体系建设,133万老年人家庭信息入库,每年48.19万独居、空巢等8类重点老人享受入户巡访,真正让城乡老人共享发展红利。
从“养老”到“享老”的跨越,离不开专业服务与多元模式的支撑。我省以“吉养天年”为品牌,与20余个省(区、市)签订旅居康养合作协议,与6省(区、市)建立“冬南夏北”旅居联盟;同时打造“医康养”基地,在1.5万余名养老从业人员中,培育出18名吉林省技术能手,90人晋升职业技能等级,这不仅让养老服务从“体力活”升级为“技术活”,更让这个行业有了吸引力——当照料者有尊严、有能力,老人们才能更安心、更舒心。
养老事业不是简单的兜底保障,而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当政府把老人的需求放在心上,把政策的落点踩在实处,“夕阳红”就会变成“朝阳暖”,照亮每一位老人的幸福路。
全民健身
“要我练”到“我要练”
回顾“十四五”,五年间一股强劲的“健身热潮”在吉林大地涌动。从一座座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到一条条便民服务的健身路径,我省以一场“空间革命”回应着民众“去哪儿练”“如何练”的关切。
健身硬件设施建设是全民参与健身之基。据吉林省体育局统计,预计到2025年底,我省经常锻炼人数比例达38.5%,体育场地新增2153个。截至2024年底,我省有各类体育场地46144个、平均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9.91个,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72580人,将科学健身的理念与方法送至千家万户;“十百千万”赛事体系的构建,则成功地将专业竞技的“阳春白雪”与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巧妙融合……一组组攀升的数据,不仅勾勒出我省“十四五”期间全民健身事业的奋进轨迹,更是“15分钟健身圈”从蓝图化为现实的温暖印记。
当功能齐全的健身设施嵌入生活圈,当科学专业的健身指导触手可及,当高端赛事点燃运动激情,人们的意识已从“要我练”到“我要练”发生着巨大转变。如今,全民健身已经从一句口号,内化为一种社会风尚,外化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引擎。“十四五”期间的“全运会周期”中,我省有61个单位45人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获得了国家表彰。
![]()
这份厚重的“十四五”全民健身答卷,既是民生改善的温暖见证,更是加快建设体育强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台阶。这场民生与发展的“双向奔赴”,其意义早已超越强身健体的范畴,正在为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
医疗优化
“就医难”到“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
“看个病太折腾。”这句经常听到的抱怨,道出了人民群众就医的痛点。“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改革的矛头直指这一“靶心”,用一连串扎实的行动,让百姓就医之路变得顺畅起来。
变化,始于一个真诚的承诺——“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
过去,患者常常因为等待检查结果或转诊不同科室,不得不反复排队、重复挂号。如今,在全省307家二级及以上医院,这个“老难题”有了“新办法”——一次挂号,不仅在当天有效,甚至在部分医院可延长至5到8天,患者不用再为同一问题反复挂号。省去的是时间,安顿下的是患者焦灼的心。
这场带着“温度”的改变,远不止于一个挂号环节,是一场从“以医院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深度转身,打的是一套“组合拳”。
结果互认,让患者少花冤枉钱。目前,我省检验结果互认机构已达281家,影像、超声结果互认也在全面推进中,老百姓不再为重复检查掏“冤枉钱”,医疗资源也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数字鸿沟”前,为老人留一条“慢车道”。在普遍推行网上预约的同时,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都为老年人保留了百分百的绿色通道。轮椅、人工窗口、耐心引导……智能化的快节奏里,依然为银发群体保留着一份不变的从容。
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如今,全省90%的医疗机构整合了服务流程,把分散的环节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奔波。同时,许多医疗机构开始主动延长专家门诊时间、增加出诊频次、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这表明,便民服务已不再是“口头承诺”,而是医院发自内心的“给予”。
从“看病难”到“一次挂号管全程”,变的不仅是流程,更是理念。当医疗系统真正把患者的“痛点”作为改革的“着力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便成了最扎实的民生答卷。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吉林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更加扎实的行动,更有温度的举措,托起人民稳稳的幸福。
作者:李开宇 祖维晨 张宽
责编:秦楚越
编审:裴晶莹
监审:董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