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海峰的通信生活
11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创新和知识产权论坛上,华为正式公布“十大发明”评选结果。值得关注的是,华为“Scale-Up超大规模超节点算力平台”(以下简称“Scale-Up超节点”)凭借其颠覆性的架构设计与广泛的产业影响,成功入选,备受关注。
![]()
众所周知,当下AI算力炙手可热。诸多科技企业竞逐芯片,攻坚大模型;千亿资本注入,万亿支出将启,超算集群狂飙,创新与热钱共燃全球算力赛场。但是更多参数的大模型训练,遇到算力瓶颈、通信延迟、供电承压和内存限制等核心挑战。
为此,华为推出创新的Scale-Up超节点,成为“一个机架就是一个节点”的超大规模算力平台,通过系统性架构创新,有效解决了制约大规模AI训练的关键技术难题,为AI产业提供了核心技术底座。
我们认为,Scale-Up超节点不仅是一项技术的胜利,更是华为在AI算力基础设施领域发起的一场范式革命,这背后隐藏着华为对AI算力瓶颈的深刻洞察与破局之道。
破局之道:AI算力从“横向堆叠”迈向“纵向扩展”
随着大模型参数规模从千亿迈向万亿,单个芯片的性能提升已远远跟不上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当一颗芯片不够用时,行业传统做法是采用横向扩展(Scale-out)——通过堆叠独立服务器组成计算集群,如同建设别墅区来解决住房问题。
然而,这种架构下,每个节点都是独立的别墅,拥有自己的计算、内存和存储资源。节点间的通信需要经过复杂的网络协议,如同邮差在不同别墅间送信,效率低下,通信开销巨大。随着卡数增加,有效算力利用率不升反降。
Scale-Up超节点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纵向扩展(Scale-Up),Scale-Up系统就相当于盖高楼,把楼盖高之后,就可以住更多的人。具体而言,华为通过高速互联技术将384个昇腾芯片紧密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昇腾384超节点。
这不再是简单的芯片堆叠,而是将原本分散的计算资源(NPU、CPU、DPU)、内存、存储等全部池化,如同将独立别墅的车库、花园收归大楼统一管理,形成巨型的共享资源池。
这一架构实现了“一切皆可池化、一切皆可对等、一切皆可组合”的理念:池化打破单节点边界,对等互联去除CPU中心化瓶颈,动态组合能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调配资源,最终数百个AI处理器能够像一台计算机一样协同工作,从根本上破解了大规模AI计算的效率瓶颈。
技术基石:Scale-Up超节点实现三大核心技术突破
Scale-Up超节点之所以能成为“十大发明”,核心源于其在架构、硬件与软件层面的深度协同创新,实现了三大关键技术突破,为极致性能筑牢根基。
![]()
突破一:内存语义通信,降低通信时延与开销。传统集群节点间通信需经过复杂网络协议,存在时延高、开销大的痛点。Scale-Up超节点通过内存语义通信技术,可直接访问对端 NPU,大幅提升通信效率,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规模计算中节点协同的效率瓶颈。
笔者认为,华为内存语义通信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将节点间通信转化为类本地内存访问,这种范式转变让数百个昇腾芯片真正融为一体,有效算力利用率的提升对大模型训练周期的缩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万亿参数模型的研发扫清了关键障碍。
突破二:ODSP检测技术,提升互联可靠性与可维护性。超节点规模庞大,对互联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提出极高要求。Scale-Up超节点采用业界首提的基于ODSP的检测技术,能高效准确识别链路故障,既保障了超大规模集群的稳定运行,也降低了后期维护成本。
其实,超大规模集群的可靠性与可维护性是一对隐性矛盾,传统检测方式要么误报率高要么排查慢,一旦停机维护,对AI训练任务的损失难以估量。华为基于ODSP的检测技术,让Scale-Up超节点的稳定运行有了安全阀,是其从实验室技术走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
突破三:创新供电架构,破解供配电压力。超大规模集群运行时,尖峰功率带来的供配电压力极易限制算力发挥。Scale-Up超节点采用爆发式柜级供电架构,能够平稳承接AI场景下的突发负载,从能源供给端为超节点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AI算力集群的算力天花板,往往先受限于供配电能力。华为爆发式柜级供电架构,精准匹配了AI负载“突发式、脉冲式”的特性,为万卡级以上超大规模集群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关键的能源支撑,这在行业内是极具前瞻性的工程实践。
价值跃迁:Scale-Up超节点从技术领先到产业定义
通过攻克从架构到工程的三大技术难关,Scale-Up超节点证明了自身技术上的卓越性。然而,它能从华为众多顶尖创新中脱颖而出,成为“十大发明”之一,更在于其超越了单一技术维度的价值,实现了从技术领先到商业成功、再到产业定义的全面跨越。
![]()
首先,无可争议的技术领先性,为AI算力规模设定了新标杆。Scale-Up超节点不仅是全球首个实现全对等互联的超大规模计算系统,它还将大规模集群从量变推动至质变,为应对下一代万亿参数大模型提供了迄今最坚实的算力底座。
其次,直击行业痛点的商业价值,让前沿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Scale-Up超节点通过资源池化与内存语义通信技术,将大规模集群的算力利用率推至新高,能把大模型训练任务从周级缩短至天级,极大地降低了千行百业拥抱大模型技术的门槛。
最终,深远的产业影响力,重新定义了算力基础设施的演进方向。Scale-Up超节点正在成为下一代智算数据中心的设计蓝图,其成功实践证明了纵向扩展(Scale-Up)是突破万卡集群瓶颈的关键路径,从而在战略层面引领了行业的技术路线选择。
生态共振:Scale-Up超节点的落地应用与行业影响
凭借在技术、商业与产业层面的三重价值,Scale-Up超节点得以迅速走出实验室,其影响力正在真实的产业土壤中扎根、蔓延,确立了其行业标杆的地位。
在规模部署与商业化落地上,Scale-Up超节点已从技术演示步入批量应用阶段。笔者获悉,华为Atlas 900 A3超节点已累计部署超过300套,服务覆盖互联网、金融、运营商、电力、制造等20余个行业的头部客户。
在荣誉认可方面,Scale-Up超节点获得业界最高规格的肯定。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该系统被授予大会最高荣誉——“镇馆之宝”奖。这一权威奖项不仅是对其技术领先性的背书,也代表了整个产业界对Scale-Up作为未来算力方向的高度共识。
而其背后最核心的护城河,在于华为打通了光通信这一任督二脉。对比业界普遍采用的电互联或传统网络方案,华为凭借其在光芯片、光模块和光纤传输上的全栈能力,突破了在可靠性、时延和传输距离上的根本性限制。这正是Scale-Up架构能够从理论走向工程实践,并敢于规划万卡级以上规模的底层支撑,构成了短期内难以被超越的技术壁垒。
笔者观察:算力新时代的地基工程
Scale-Up超节点的意义远不止于单项技术突破,它代表了AI算力基础设施的新范式。结合华为在昇腾芯片、鸿蒙系统、光互联等领域的全面布局,可以看出其“软硬协同、端到端优化”的技术路线已经构建起强大的生态护城河。
这种创新也完美呼应了华为“开放驱动创新”的理念。2024年,华为新公开专利达3.7万件,向标准组织贡献提案超1万篇,OpenHarmony社区吸引超8100名共建者——这些数字背后,是华为通过专利、开源、标准等多重形式推动技术开放的坚定承诺。
在AI定义的新时代,这种将顶层架构创新与底层工程实现完美结合的能力,这种以前瞻性思维重构算力根基的魄力,正是中国科技企业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关键转折。
Scale-Up超节点不仅是一座技术里程碑,更是一面旗帜,它向世界证明:在通往通用AI的道路上,中国智慧正在为全球算力基础设施的演进,提供不可或缺的坚实底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