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南日报》2025年11月17日头版
![]()
昭通:产创培融合赋能就业创业
走进昭通市人力资源产创培融合园,目之所及,是有序布局的服务大厅、人才市场、众创空间、人才公寓、电商直播实训基地、数智就业服务中心等功能区域。近日在此举行的沪滇劳务协作招聘会、创业故事分享、创业产品展示、直播带岗推介、职工维权宣讲等活动,吸引了上千名创业青年及求职者踊跃参与。
在众创空间创业故事分享会上,入驻园区企业代表、镇雄县“90后”返乡创业青年朱邦以自己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两次获奖的经历为切入点,生动讲述创业扶持政策、劳务经纪人模式、“蜂鸟零工”就业服务平台发展历程等,赢得了现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现在的创业环境更好,扶持政策更优,平台支撑更强。”朱邦介绍,经过5年发展,他和团队开发的“西南招聘网”“蜂鸟零工”就业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达1.1万人,去年带动零工人员增收110万元。入驻市级产创培融合园后,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场更广、运营成本更低、管理更加规范,将带动更多零工人员就业增收。
在昭通智慧低空产业生态中心,通过业态前瞻布局,系统展示了从航拍机、农业植保机到教学训练机的无人机产品矩阵,覆盖了当前低空经济领域80%的应用场景。“目前,集团在昭通培养技能人才700余人,其中无人机驾驶员230余名。70%的无人机驾驶员自主创业,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云南琻蓝翎人才发展集团副总裁宁兴理说。
“昭通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60余万人,务工经济是群众增收的基本盘。”昭通市人社局园区工作专班负责人郎耀介绍。近年来,昭通市坚持外出就业、就近就业两手抓,立足人力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建成了一批以市级产创培融合园为代表的创业就业园区、街区、工坊,以创新创业带动就近就业,推动“打工经济”迈向“归雁经济”。
“对基层人社干部来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郎耀介绍,目前园区已签约企业45家、入驻41家,直接带动就业662人、间接带动就业7200余人。园区将持续深化“产业需求+创新驱动+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的创新模式,推动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红利,为昭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
《云南日报》2025年11月17日头版
![]()
金融人才沉下去 发展合力聚起来
——云南创新选派金融特派员促融资纾困惠企惠民
金融特派员进驻园区,服务工业倍增;精兵强将奔赴口岸,破解跨境金融堵点;众多人才扎根乡村,为“云花”“云咖”“云果”等特色资源转化提供信贷支撑……人才下沉一线,活水润泽万千,一场以“人才下沉”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在云岭大地展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云南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探索开展金融特派员试点工作,着力为全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紧扣云南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2024年,省委人才办牵头,会同省委金融办创新启动金融特派员试点工作,推动基础金融服务更加普及、企业融资更加便利、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更加有力、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更加坚实。
创新制度,让金融人才“下得去”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进一步引导金融人才服务云南高质量发展,2024年,云南制定印发《云南省金融特派员试点工作方案》,以在滇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保险机构、担保机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等为补充,首批选派了552名金融特派员,到园区、口岸、民营企业、农村和“融信服”平台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
试点工作启动以来,25家银行业机构、7家保险业机构、6家投资业机构和3家证券业机构陆续响应、落实部署。“我们选拔的标准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云南省农信社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全社建立起“一人派驻、团队支撑、全社联动”的工作格局,并将金融特派员经历作为干部选拔、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确保金融特派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富滇银行组建了由总行领导挂帅的业务专班,为前线金融特派员提供强大的全方位支援。
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与地方的产业需求,在制度的土壤中深度嫁接。试点工作实施一年来,各派出机构围绕“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三大经济”主动服务,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实现了金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截至目前,金融特派员已推动落地贷款738亿元,协助企业防风化债290余亿元,协助“融信服”平台提供授信39.3万笔、授信金额达2800余亿元。
明晰任务,让金融服务“找得准”
金融特派员,不仅仅是放贷员,更是政策翻译官、风险把关人和产业合伙人。
来自昭通市镇雄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金融特派员张腾,于2024年10月被派驻牛场镇、花山乡两地,开展“进农村”专项服务。面对农户信息不全、融资渠道窄的现实困境,她与同事推动“整村授信+白名单”,把“信用”变成农户手中可用的资金。
“前些年,牛场镇的肉牛养殖户李大哥受行情影响不敢扩栏,市场回暖时又苦于资金不足无法扩大养殖规模。我们第一时间帮助协调落地30万元贷款,建议先修牛棚、再分批进犊牛,把出栏节点与还款节奏对齐。”张腾介绍。如今,李大哥的养殖规模从8头扩大到20余头,收入明显增加,他说:“有了金融特派员当后盾,就敢往前迈一步了。”
为保障金融特派员有效履职、精准服务,云南建立起一套清晰的任务清单。聚焦试点地区发展任务,针对不同领域不同需求,省级层面明确金融特派员工作职责,州(市)层面细化可操作、可量化任务清单。
“进园区”主要推动落实科技贷款损失风险补偿等6个方面工作;“进口岸”主要推动开展跨境人民币现钞委托调运等4个方面工作;“进民营企业”主要推动搭建“政银企”协作机制等4个方面工作;“进农村”主要推动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普及创新等5个方面工作;“进‘融信服’平台”主要推动平台与金融机构深度对接等4个方面工作。
截至目前,金融特派员已累计走访市场经营主体6.7万户、农户28万户,提供金融政策宣讲和咨询服务3.7万场次,帮助市场经营主体制定个性化融资方案2.9万个,摸排融资需求1200亿元,引导5.6万户企业注册使用“融信服”平台。
凝聚合力,让金融活水“流得动”
在昆明高新区,金融特派员俞昱丞注意到昆电工电缆有限公司存在“专利多但抵押物少”的融资痛点。他迅速联合银行与评估机构,组建专项服务团队,将企业持有的41项专利技术转化为融资资本,最终成功发放20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这一创新实践形成的“人才+技术”双轮评估模型,在多家科技型企业中推广应用,有效化解了应收账款积压带来的资金压力。
金融特派员制度的优势在于协同联动。为盘活人才资源,云南整合省内金融人才和博士服务团等力量,柔性引进发达地区金融专家,组建“云南省金融人才政策服务团”,主动“上门”提供服务——政策上门讲、意见上门听、服务上门办。省委组织部、省委金融办组织“金融大讲堂”专题培训,邀请来自不同场景的金融特派员代表分享做法,由省级金融机构围绕产品体系与“三农”政策进行系统授课,提升金融特派员的政策理解力与产品运用能力。
在服务模式上,金融特派员采取“一人一点”“一人多点”或“多人一点”等灵活方式对接企业需求。同时,全省建立起共商会诊机制,协同破解重点产业在投融资管理、监管治理与风险防控等方面的难题,有效串联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三方资源,构建起“政银企”三位一体的金融服务生态。跨部门协同,使金融特派员既能“讲政策、跑流程”,又能“接住信任、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连接金融与实体的桥梁。
金融人才沉下去,发展合力聚起来。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金融特派员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一批批懂政策、通业务、接地气的金融专业人才持续走向基层、走进企业、走入乡村,把金融服务精准送达实体经济最需要的地方。”下一步,云南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选派金融特派员,加强跟踪管理,切实发挥作用,培养金融人才,推动更多金融“活水”畅流产业链上下游、浇灌万千经营主体,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坚实、持久的金融动能。
来源/《云南日报》 记者 沈迅
终审/保进 编审/刘玉 校对/马思 编辑/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