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担心被AI取代工作,而今它已开始学习走路、开车和飞行。当算法获得身体,第一个被重塑的或许不是行业,而是“责任”的边界。
![]()
在小鹏的测试场,第二代VLA大模型正在处理一段复杂的路口影像。没有激光雷达辅助,没有高精地图参照,仅凭视觉输入,系统在瞬间完成了对交通状况的理解与响应。工程师将这一过程描述为“去掉语言的转译环节”——就像人类驾驶员不会先把看到的危险转化为语言,再决定如何转动方向盘。
![]()
这种从感知直接到行动的能力,意味着AI正从理解信息迈向驾驭现实。当同一套技术架构被用于汽车、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一个统一的物理智能体系初现轮廓。它不再满足于在虚拟空间运行,而是开始理解重力、摩擦、风速这些构成现实世界的基本法则。
![]()
机器人测试区内,新一代IRON正在练习行走。它的多个关节让它能模仿人类的步态,这种看似过度的复杂性,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机器适应为人类设计的环境。当需要开门或上下楼梯时,拟人化不再关乎美学,而是功能必需。
![]()
这场融合本质上是一场“降维竞争”。当汽车公司开始定义“物理世界的操作系统”,它争夺的已不是下一个爆款车型,而是智能实体时代的底层规则制定权。何小鹏提到的“物理AI世界的操作系统”,背后正是这样的野心。当大众汽车采用小鹏的VLA模型,当高德接入Robotaxi网络,一个超越单一产品的生态正在成型。
![]()
飞行汽车区域,工程师正在检查“陆地航母”的安全设计。即使部分推进器失效,飞行器仍能维持稳定——这是将航空级安全标准引入日常出行的尝试。在所有这些技术展示的背后,安全始终是那个沉默的基石。冗余设计、新型电池、隐私保护机制,这些措施都在试图回答同一个问题:当智能体从虚拟走入现实,我们如何确保它们不会造成物理性的伤害。
![]()
夜幕降临测试场,Robotaxi仍在模拟道路上行驶,机器人在练习抓取物品,飞行汽车在进行悬停测试。这些实验的共同目标,是让AI学会在三维空间中可靠地行动。
![]()
从服务器机房到街道天空,算法正在经历它的“实体化”历程。当智能系统真正学会在物理世界中安全、有效地行动,我们与技术的关系将被重新定义。这场变革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本身,更是整个社会面对智能体闯入现实时的准备与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