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七井画坑晒秋。江雪飞摄
雾开七井,秋从山巅来。11月15日,由中共石台县委、石台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云端净土 山巅秋色”2025年安徽石台摄影大展暨画坑晒秋系列活动在海拔800米的七都画坑热闹开场,吸引着众多慕名而来的全国各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
活动当天,整个山巅上徽派村落满是丰收景致,屋顶、晒架上,山茱萸如火焰染红屋檐,红辣椒串垂挂院墙,黄玉米堆泛着金光,村民还用簸箕将作物摆成“又一秋”字样与花朵图案。伴随着清脆的锣响起,整个山村瞬间热闹起来,非遗马灯展演的队伍率先登场,穿着彩色戏服的村民们踩着锣鼓节拍,举着造型精致的马灯在古村里巡游。整村宛如绚丽油画,尽显皖南山区丰收之美。
村口老手艺体验区热闹非凡。拉糖师傅臂腕起落,莹白米糖拉成银丝,他笑称米糖从九月底卖到腊月二十八,供不应求;豆腐坊内石磨“咕噜” 转动,豆浆混着炊烟飘出乡愁味;村民围木臼打糍粑的 “砰砰”声,与马灯戏锣鼓声相和。抛绣球婚俗区更吸引游客参与,接到绣球的游客依传统作揖,池州游客许光银感慨:“一来到这里,就感受到画坑晒秋的浓浓乡土生活气息,还体验了各种老手艺,太有趣!”手机里存满素材待分享。
晒秋背后藏着乡村振兴密码。富硒农产品展台前,硒茶、硒米、硒腊肉包装精致,村民潘东华热情吐诉:“又是一年晒秋的季节,我们晒秋已经搞了10年了,人一年比一年多。许多摄影家、旅游的、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来到这里,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这些民俗文化如纽带,连起往昔农耕岁月与今日乡村发展,让传统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说起晒秋活动的起源,还要回到2016年初。当时,七都镇率先推出七井画坑“百佳摄影点”,“画坑晒秋摄影活动”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同年11月12日,首届“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安徽石台” 全国摄影大展暨百名摄影家走进七井山晒秋摄影创作基地系列活动成功举办,这让这里一下子火了起来。
“我还记得那时候,一下子来了几百名游客和摄影师,村里从来没这么热闹过!” 八棚村村民艾华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依然十分激动。她说,活动期间,很多村民家的辣椒、竹笋都被游客买空了,这让大家第一次看到了村子的发展潜力。摄影师们的镜头成了最好的推介窗口,一幅幅充满农家韵味的照片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个平台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七井山,知道了画坑晒秋。
从那以后,石台县不断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径,用“文化 +”“生态 +”“数字 +”三把钥匙,打开了乡村发展的新大门。更让人惊喜的是,这片灵秀的山水还吸引了影视界的目光。七井山成为了新文旅电影《风起秋浦河》的取景地,影片把这里的青山绿水、古村晒秋搬上了大银幕,让更多观众领略到了“云端净土”的独特魅力。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经营民宿,截至目前,七都镇七井山区已经发展民宿50多家,年经营收入近2000 万元。如今的画坑晒秋,早已不是单纯的摄影活动,而是变成了集民俗展演、农事体验、美食品鉴、摄影创作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品牌,真正实现了从“把谷子晒干”到“把日子晒红”的美好愿景。
这场持续十年的晒秋盛会,背后是石台县六十载的奋斗与坚守。自1965年复建以来,石台县就顶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限制,在石头缝里种希望,在云雾深处酿甘甜。六十年来,石台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到被评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再到“石台硒品”品牌逐渐叫响,全域旅游蓬勃兴起,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用钉钉子精神 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江雪飞、丁希慧)
![]()
七井画坑晒秋。江雪飞摄
![]()
老手艺体验区热闹非凡。陈宗发摄
![]()
非遗展演。丁长杰摄
![]()
抛绣球婚俗区。吴伟摄
![]()
启动仪式。徐敏可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