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三季度增长答卷的背后,是“炸壶”阴影的持续笼罩。今年9月,一款小熊养生壶突发爆炸致一岁幼童40%面积烫伤。
2025年10月末,小熊电器(002959.SZ)披露的前三季度财报,乍看是份亮眼成绩单,营收36.91亿元同比增长17.59%,归母净利润2.46亿元同比增幅更达36.49%,扣非净利润增速甚至超79%。
但这份增长答卷的背后,是“炸壶”阴影的持续笼罩。今年9月,一款小熊养生壶突发爆炸致一岁幼童40%面积烫伤。而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小熊电器的投诉已经超过千条,多数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有关。
![]()
图源:黑猫投诉
质量隐患的暴露,不过是企业深层矛盾的冰山一角。一场关乎短期生存、中期结构与长期增长的博弈正悄然展开。
前三季度,小熊电器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虽激增180.2%至1.32亿元,却伴随投资端购建长期资产支出减半的收缩,筹资端更因偿债压力录得-2.56亿元净额,叠加存货减值激增113.59%、应收账款风险抬头,资金遭遇“三重挤压”。
更关键的是,6.46亿元销售费用是1.62亿元研发费用的近4倍,营销驱动下产品创新多停留在表层,新兴品类还未接棒增长引擎,小熊电器仍“困”在厨房,而国内该市场已进入存量博弈。
当国内市场增长见顶,出海成为“第二曲线”备选,但依赖代工的模式,叠加收购罗曼智能后的协同难题与海外贸易壁垒,让这一增长更像“糖衣炮弹”。
《刻度财经》将深入拆解这家“萌系小家电”的业绩撕裂、品类依赖与出海困局,探寻这家小家电企业高增长能否持续、如何突破发展桎梏的答案。
01
业绩面与资金面撕裂
10月末,小熊电器(002959.SZ)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表面来看,这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前三季度营收36.91亿元,同比增长17.59%;归母净利润2.46亿元,同比增长36.49%。
![]()
图源:小熊电器2025年三季度报告
但数字背后,企业在现金流平衡与资产质量管控上仍然正面临压力,筹资端偿债集中、存货减值激增、信用风险抬头,三大问题相互交织,成为当前紧迫的“短期生存挑战”。
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激增180.20%至1.32亿元,主要得益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增加,这确实反映了经营质量的改善。然而,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2.77亿元,虽同比增长59.15%,但“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同比大幅减少至1.00亿元,显示出公司在产能扩张与长期布局上的谨慎态度。
![]()
![]()
图源:小熊电器2025年三季度报告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56亿元,同比下降172.61%,主要原因是“本期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增加”。
![]()
图源:小熊电器2025年三季度报告
短期借款从期初的1.5亿元降至0.5亿元,长期借款则从3633万元清零,表明公司主动降杠杆、减轻财务负担。这一策略虽有利于稳健经营,但也意味着通过外部融资支持新业务拓展的空间受到约束。
![]()
图源:小熊电器2025年三季度报告
利润分配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紧张。前三季度,小熊电器用于分配股利、利润的现金达1.66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67.28%,远高于家电行业常见分红比例。尽管期末货币资金增长至18.43亿元,同比增长10.5%,但仍落后于营收增速,资金储备与业务规模的匹配度持续下降。
![]()
图源:小熊电器2025年三季度报告
存货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前三季度,公司资产减值损失达2207.40万元,同比激增113.59%,财报注明“主要系存货减值损失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存货余额从9.24亿元降至8.01亿元,减值规模却逆势上升,显示出部分品类已出现滞销或质量缺陷。
![]()
![]()
图源:小熊电器2025年三季度报告
下游回款风险正在抬头。2025年前三季度,小熊电器信用减值损失为-447.90万元,同比由正转负,增幅高达993.17%,报告将其归因于“期末应收账款增加”。截至三季度末,应收账款余额为2.90亿元,较期初增长12.8%。
![]()
图源:小熊电器2025年三季度报告
三季报中,公司毛利率虽未被直接披露,但“资产减值损失”的激增已侧面印证,滞销产品的跌价准备正在吞噬利润,而这正是同质化竞争的恶果。
![]()
图源:小熊电器2025年三季度报告
更值得注意的是,财报中交易性金融资产较期初减少40.04%,主要原因被归结为“本期购买理财减少所致”,这表明公司正在收缩投资性支出,或将进一步影响对新兴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
小熊电器当前面临的现金流与资产质量压力,本质是“规模扩张与风险管控失衡”的结果。筹资、存货与应收三大环节共同形成资金“三重挤压”,将直接威胁运营的稳定性。
02
困在厨房里,传统品类依赖加深
小熊电器业务结构的基本盘矛盾在三季度也并未缓解,对厨房小家电品类的深度依赖、研发投入与营销支出的严重失衡,依然困扰着这家企业。
传统品类仍是增长主引擎,但天花板日益显现。尽管三季报未披露具体品类数据,但从公司历史经营轨迹与行业环境可清晰看到,厨房小家电仍是小熊电器的绝对支柱。2024年该品类营收占比高达68.84%,而这一权重在2025年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
图源:小熊电器2024年年度报告
小熊电器在机构调研中亦坦言,第三季度锅煲类、壶类、电动类等传统厨房产品增速“表现突出”,再次印证了核心品类的强势地位。
然而,这一主引擎正面临增长空间收窄的行业性瓶颈。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厨房小家电零售额同比下降0.8%,整体市场已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在此背景下,小熊电器的增长本质上是在萎缩的蛋糕中抢夺份额,其可持续性存疑。更深层的风险在于,这种路径依赖会固化企业的资源投向,削弱其对新兴消费需求的敏感度与响应速度。
财报中“资产减值损失”一项同比增长113.59%,公司解释主要系本期存货减值损失增加所致,虽未明言具体品类,但结合过往披露,养生壶、电水壶等厨房品类曾因质量问题暴露品控短板,反映出传统优势领域在规模化扩张中,产品质量与差异化价值并未同步提升。
![]()
图源:小熊电器2025年三季度报告
2025年前三季度,小熊电器销售费用高达6.46亿元,而同期研发费用仅为1.62亿元,前者是后者的近4倍。这一悬殊比例揭示了公司营销驱动的本质。尽管管理层在战略层面提出“市场拉动+技术助跑”的双轮驱动构想,但资源分配的现实却让“技术助跑”显得步履蹒跚。
![]()
图源:小熊电器2025年三季度报告
如此投入结构导致产品创新多停留在表层,例如外观设计微改良、场景组合包装等,难以构筑真正的技术护城河。
在竞争白热化的小家电市场,缺乏核心技术壁垒的产品极易陷入同质化泥潭,最终只能通过价格战博取市场份额,直接侵蚀利润水平。
若企业能在电机技术、智能控制、材料工艺等底层领域实现突破,便能如行业标杆企业般掌握定价主动权。小熊电器若想摆脱“微笑曲线”底部的困境,必须重新审视其资源分配优先级。
财报数据显示,小熊电器正试图通过品类多元化打开新局面,但成效有限。2025年半年报中,非厨房小家电营收占比为33.98%,其中个护品类占12.77%,母婴品类仅占5.73%。三季报虽未延续细分披露,但从整体增速与存货结构可推断,新兴品类尚未接棒增长引擎。
![]()
图源:小熊电器2025年三季度报告
问题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规模效应不足。母婴品类虽在调研中被描述为Q3“增速亮眼”,但更多是基于低基数的脉冲式增长,尚未建立起稳定的消费者认知与渠道渗透能力。
其二,协同效应存疑。个护、母婴等新赛道不仅需要产品研发投入,更要求品牌定位、渠道策略、用户运营的系统性重构,而小熊电器现有的厨房小家电运营逻辑能否平移复制,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小熊电器的根本挑战在于将短期增长转化为长期竞争力,首要任务是调整费用结构,在保持必要品牌营销投入的同时,显著提升研发强度。这不仅需要增加研发费用绝对值,更要建立以技术突破为导向的创新机制,聚焦高速电机、智能传感、健康材料等底层技术,构筑差异化壁垒。
小熊电器的品类策略需从广撒网转向精准深耕,果断精简低效SKU,集中资源打造个护、母婴领域的标杆单品,借助罗曼智能等技术资产提升自有品牌溢价能力,推动母婴产品向专业化、细分化演进。
在厨房品类内部,小熊电器则需挖掘存量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如母婴辅食、银发健康、一人食等细分场景,通过功能创新与品质升级摆脱低价竞争。
03
小熊电器出海,代工依赖是“糖衣炮弹”
小熊电器需要找到一条能真正支撑其长期增长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国内小家电市场陷入存量竞争的背景下,出海成为必然选择。
2024年,其海外业务以80.81%的同比增速引人注目,营收达到6.68亿元。然而,高增速背后存在不容忽视的结构性短板。低基数、代工依赖与整合风险,三者共同制约着其海外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
图源:小熊电器2024年年度报告
海外业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增速显著,但海外营收仅占总营收的14.04%,与苏泊尔、新宝股份等企业差距明显。更关键的是,其海外收入离不开代工模式,自主品牌出海进展并不算快。
在东南亚等市场,小熊自主品牌市占率较低,主要依托电商平台销售,尚未建立起真正的品牌认知。代工模式虽能快速带来订单,但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企业对渠道与用户也缺乏掌控力,增长根基并不牢固。
收购带来的短期输血未能解决长期协同难题。2024年,小熊电器通过收购罗曼智能试图加速海外布局。后者当年贡献营收6.14亿元,成为海外增长的重要推手。
![]()
图源:小熊电器2024年年度报告
但两种业务模式的融合并不顺畅,罗曼智能多数收入来自为飞利浦、松下等品牌代工,与小熊以自有品牌为核心的战略存在本质差异。双方在渠道共享与技术协同方面进展有限,形成合力不易。
若整合效果不及预期,或外部订单发生波动,不仅会影响业绩兑现,也可能拖累小熊整体利润表现。
外部环境同样充满挑战。贸易壁垒推高了出海成本,严重挤压以性价比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利润。在东南亚等地,尽管小熊推出了“肉骨茶电炖锅”等本地化产品,但渠道渗透仍是短板,线下覆盖率低,而海尔、小米等对手已建立起成熟的本地网络。缺乏渠道与品牌支撑,产品难以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从国内到海外,小熊电器似乎陷入一种循环: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企业依赖营销与价格战维持份额,进而挤占研发与品控投入;研发不足又导致产品竞争力弱化,进一步加剧国内经营压力;为寻求增长,企业转向海外,却因代工为主、品牌力不足难以打开高价值市场。
要打破这一循环,小熊电器需在海外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深化收购业务协同,并通过本地化合作提升供应链韧性。否则,海外业务将难以从“低水平扩张”走向“高质量增长”,其“第二曲线”的真正价值也将难以释放。
最后,战略推进需要匹配组织变革与耐心资本。当前股东结构中,公司呈现“绝对控制+家族协同”特征,李一峰通过直接持股及控股兆峰投资,联合一致行动人龙氏家族合计控制过半数表决权。这一结构优势在于决策高效、战略连贯性强,风险在于治理结构失衡。
管理层应在生活方式品牌愿景下,真正践行技术助跑,以产品创新驱动可持续增长。唯有完成从营销驱动向产品驱动的转型,小熊电器方能突破“困在厨房里”的桎梏,实现价值跃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是基于相关企业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以其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快报、定期公告、法定披露文件及指定渠道发布的公开资料)为主要研究依据的独立分析。刻度财经致力于确保分析内容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保证其持续更新。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或结论仅供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依据,刻度财经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来 源:刻度财经
责任编辑:王 淼
校 对:辛 云
值班主任:费 煜
值班编审:张临山
商 务:尹 楠
头图来源:小熊电器微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