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的一番话,引发了热议。
据外媒报道,他在刚结束访华行程后,就对中国发出所谓的“最后通牒”,声称如果中国想维持与爱沙尼亚的良好关系,就必须“停止援助俄罗斯”。听到这话,很多人都懵了。爱沙尼亚是谁?它在哪?为什么要对中国放狠话?
![]()
其实,不怪大家陌生。爱沙尼亚这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本就存在感很低。它面积不大,人口只有130多万,和中国的一个中等县差不多大。它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东边靠着俄罗斯,和立陶宛、拉脱维亚合称“波罗的海三傻”。这三个国家在地缘政治上,基本都是“最反俄”的代表。而在这三国中,爱沙尼亚是最小的,也是最安静的那个。但现在,它突然跳出来,对中国发出最后通牒,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个行为,是不是让人想起了,当年曾经那个硬扛五常,用嘴巴向中国、美国、苏联“宣战”的“宇宙神国”冈比亚?没想到,“冈比亚精神”,现在在欧洲找到了继承者。
有人或许会问:这位外长不是刚刚访华回来吗?为什么前脚还在北京谈合作,后脚就开始“口出狂言”?其实,这并不意外。访华是谈生意的,谈的是经贸合作。但回到西方阵营后,他就必须向美国和欧盟交代,“你这次访华,是不是在倒向中国?”为了洗白自己,当然要说些让西方媒体高兴的话。说到底,这不过是政治表演。
![]()
我们知道,在“波罗的海三傻”里,立陶宛是“反华先锋”,前几年搞所谓“台湾代表处”,结果遭中国制裁,经济差点崩了。而爱沙尼亚显然吸取了教训。
他们在处理涉台议题时非常谨慎,据报道,台当局想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设代表处,但被爱沙尼亚政府“卡”了两年,始终没批。这说明,他们心里很清楚,中国不是他们能惹的对象。
但是,问题在于,西方的政治生态要求他们“表忠心”。只要你是北约、欧盟成员国,就必须在对华议题上“态度明确”。所以,这次访华之后,爱沙尼亚外长必须“找补”一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媒体上表态:中国援助俄罗斯,中国必须停止。这种话说出来,就能立刻获得舆论加分。于是,西方媒体再添油加醋,把这段话包装成“最后通牒”,成功制造出一个舆论热点。
但如果你仔细读他的原话,就会发现那根本不是“通牒”,而是一种“姿态”。他既没提出具体措施,也没有任何后续行动。甚至连“如果不听怎么办”都没说。所以,说白了,这不过是一次“表演式外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和冈比亚当年,口头上对中美苏“宣战”,没啥不同。
![]()
中国和爱沙尼亚的贸易规模并不大,但爱沙尼亚却高度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它进口的电子设备、机械零件、通讯器材,大多来自中国。如果真要“闹掰”,受伤的反而是它自己。所以,这种“口头上的强硬”,只是政治姿态,并不代表实际政策。
从更大的视角看,这次事件其实反映了一个趋势,波罗的海三国正在成为欧洲的“前哨口炮部队”。美国在推动欧盟对华“态度统一”的过程中,需要有几个小国出来当“尖刀”。立陶宛试过了,爱沙尼亚现在接力。它们知道自己体量小,反正闹不出太大风波,但可以借机刷存在感,讨好美国。这就是典型的“战略表演”:没实力,也要有态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