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海归硕士回乡做茶?“茶三代”逆袭,他用9年让家乡茶飘香海外

0
分享至

△关注“闽商报”了解更多前沿商业动态

好山好水出好茶,一枝一叶吐芳华。在福建南平武夷山这片盛产岩茶的沃土上,有一位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新茶人”:他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世家的后裔,也是用大数据、物联网为传统茶产业注入新活力的科研先锋;既见证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也以青年委员的身份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他就是南平市政协常委、福建省武夷山市永生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方舟,一位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武夷茶“新力量”。

方舟的茶缘,是从小闻着茶香泡出来的。

他出生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的制茶世家,外公游永生是武夷山最早的茶人之一,母亲游玉琼更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唯一的女性传承人。


童年记忆里,淡淡的茶香是不变的底色,母亲手把手教他认茶、制茶的场景历历在目,“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行业,希望你把这门技艺学会,这是我们传统的血脉相承”的叮嘱,早已深深烙印在他心中。这份传承的基因,即便在他深耕理科、海外求学的岁月里,也从未褪色。

16岁起,方舟远赴海外求学,最终在英国华威大学攻读大数据分析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2016年毕业时,面对省市多个单位的“橄榄枝”,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众人意外的决定——回到故乡武夷山,接手自家茶园。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读了这么多书却回乡村做茶,是没出息。”方舟坦言,刚回来时确实顶着压力,“但在我看来,做茶不只是手艺活,更能成为科技赋能的载体。”这份信心,源自母亲游玉琼多年来的创新实践。


上世纪90年代,当同行还在手工采茶时,她就引进日本采茶机;2008年,又耗资120万元引进韩国技术优化出武夷岩茶第一台茶叶色选机,让手工拣茶的效率实现质的飞跃;此后更带领团队研发出第一条自动化乌龙茶制茶生产线并获发明专利。“母亲在那个年代就是科技青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为茶产业注入更多科技力量。”方舟的话语中满是敬佩。

2016年,方舟归国之年,恰逢武夷山成为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他笑称自己是国家公园的“同龄人”。这份奇妙的缘分,让他的茶产业创新之路始终与生态保护紧密相连。

2018年,他着手改造1200余亩生态茶园,选址就在九曲溪上游,占公司茶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面对“面积减少会降低产量”的质疑,方舟坚持生态优先:“好山好水出好茶,生态好了,茶叶品质才会提升,茶园本身也能成为生态体验场所,这是最好的品牌宣传。”


他推行“茶豆间作”模式,让大豆的根瘤菌为茶树提供天然绿肥,大豆叶又能吸引害虫保护茶树;还根据季节套种油菜花、紫云英等绿肥作物,杜绝化学农药。如今的生态茶园,茶香萦绕青山绿水间,成为游客体验采茶制茶的诗意之地,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在生态基底之上,方舟全力推动茶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他深知,传统制茶二十道繁复工序中,制茶师“看、闻、触”的经验判断难以保证品质稳定,而这正是科技的用武之地。

他穿梭于山野与厂房,吃透种茶、制茶全流程,带领高学历科研团队开启攻关:在燕子窠生态茶园布设气候监测仪,通过大数据算法精准预测采茶时机;研发“茶叶摇青机器人”,复刻老师傅手法轨迹实现关键工序标准化;主持的《乌龙茶智能采茶机研发》项目入选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撰写的论文获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

最让方舟自豪的,是破解了茶界“雨天不采茶”的千年难题。茶行业“看天吃饭”,最佳采摘期仅有几天,但若遇雨天,“雨水青”因表面水分多易受损,成品品质不佳。


方舟带领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团队反复试验,发现“雨水青”内含物质与正常茶叶并无显著差异,关键在于萎凋环节。他们通过物理方法构建高温高湿小环境,加速水分蒸发,在减少青叶损伤的同时保持鲜活度,成功让“雨水青”也能制出好茶。

这项成果不仅获得发明专利,更于2025年1月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食品化学》上。“这印证了用科学思维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价值,也让我更坚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方舟感慨道。

在创新实践中,方舟对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有了深刻领悟。他以公司保留的15米长萎凋池为例:上世纪70年代,制茶师傅用风管模拟阳光和风实现室内萎凋,在当时是尖端科技,如今已成为传统。“传统是一条流动的时间轴,每个时代的创新都会成为未来的传统。”

这种认知,让他既坚守非遗技艺的核心精髓,又不断突破技术边界,提出“个性化的标准化”目标,用科技将制茶经验数据化,既保证品质稳定,又保留武夷岩茶的独特风味。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这让方舟的方向更加清晰。他不仅深耕产业与科技,更积极投身茶文化传播:多次参与“闽茶海丝行”,赴20余国推介武夷茶;借助新媒体吸引年轻受众,参与央视等平台节目录制,让武夷茶故事深入人心。


同时,作为全国青联委员、福建省青联副主席,他将履职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提交《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之我们在路上》《关于发挥武夷山生态禀赋优势科技赋能做好统筹“三茶”发展的建议》等多件提案,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

归国九载,方舟收获了“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诸多荣誉。回望来路,他动情地说:“科技是产业的原动力,文化是产业的魂与根,‘三茶’统筹是乡村振兴的最佳模式。”展望未来,这位“新茶人”信心满怀:“我将继续践行嘱托,做强茶产业、提升茶科技、弘扬茶文化,让武夷茶香飘进千家万户。”

闽商报根据公开资料综合整理报道

编辑 | 肖泽峻

审校 | 杨柳青


父亲是厦门首富,柯家琪:接班不是守业是闯业

创二代不想躺平!周士渊:站在巨人肩膀上,要自己飞得更高

关注闽商传媒视频号


免责声明

1、整理、转载此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号的观点和立场。

2、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为尊重知识产权,本号尽量标注每篇文章、每张图片的来源;若有来源标注错误、侵权或不愿意被转载,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在30日内与本号后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闽商报 incentive-icons
闽商报
由福建省工商联主管,福建闽商报传媒主办
7837文章数 902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