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美国把对台军售放出来,以战机零件为主,釜山会晤刚散这边就解封动作,外面说特朗普变脸,这话听上去有点热闹,往里看路子其实一直在那条线上。
会晤前美方格外安静,气氛要做出来,台湾地区领导人过境美国给了限制,对台军事沟通降了级,一些军售项目按住不动,目的就摆在桌上,不去刺激中国,让会晤能顺着走,这不是政策换方向,是暂时把手刹拉住。
会晤一结束手刹松开,军售恢复,轨道还是那条轨道,美方对台是长线利益,不是今天想到啥就做啥,这次内容也和前阵子不一样,之前谈无人机和弹药,现在是战机维护零件,之前走军援,现在让台方付钱,这一套看着很特朗普,不给免费,不去卖进攻性装备踩线,但军售不能断,节奏慢一点,收益还在。
动作不只有军售,美国那边同时把投资条件提上来,对台商品加关税,要求台湾按日韩那样在美投建,台积电和相关链条推动往美国走,这些放在一起看,是一次系统化的利益重排,你想要保护这事能做,你出成本,对台湾形成三点压力,军售要掏钱,关税要让利,产业要搬部分过去,钱不只是进账,产业也被绑在更长的链条上,芯片供应从设计到生产到封测往美国集聚,长期杠杆就能握在手里。
台当局为什么会跟,目标写在策略里,倚美谋独这条线不变,既然要靠美国,那关系要养,钱要持续投,现实里就出现一个拧巴的画面,民意对美国的信任往下走,政策对美国的投入往上走,他们心里有一句话,只要一直买单,美国会来保护,另一边的想法更像是,只要你一直买单,我会把这段关系维持住,这两句话看着相似,落地是两套逻辑。
美国会不会为台湾出兵,这事到现在没有明确承诺,特朗普过去说过不愿为一个不熟悉的岛去冒核风险,美国战略界不少报告把账算了一遍,保护台湾的代价高,风险大,结果不稳,承诺越不清楚,台湾为安全付出的代价就会往上加。
合起来看不像变脸,更像剧本继续,对台军售不等于对中国强硬,更接近对台湾的收益获取,用一套组合招数去推进,先给一个安全感的象征,军售在台面上能看见,再把经济面的压力推上去,关税审查投资要求一起走,最后把关键产业和资金技术朝美国拉,这样一来台当局越往美国靠,美国能用的抓手越多,普通民众能感到的成本也在那儿,物价上行,产业空洞化风险,企业无薪假的安排变多,高端人才往外走,这些都需要算长期账,把产业稳定和民生放在更靠前的位置,政策节奏更稳,空间更足,社会的承受力也能跟得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