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记者 邓雯婷 洪波) 11月14日,苏南片区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南京召开。记者获悉,江苏连续五年在中央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2024年得分跃居全国首位,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全社会满意度双双位列全国第一。
早在2021年,江苏就率先启动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目前已培育11家建设单位,其中南京、苏州、南通为国家级建设单位。五年来,各地立足地域特色,在法治化建设、大保护格局构建、全链条保护强化等方面持续探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传博介绍,聚焦保护薄弱环节,江苏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支持县级层面开展18项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微改革”。省级层面则累计投入1.4亿元,支持11个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南京率先打造知识产权资产数字化交易、商业秘密公证保护、侵权鉴定等特色平台,首创聘用制专职技术调查官机制;苏州叠加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等多重优势,持续深化改革探索。
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处长朱煜介绍,如今江苏已基本构建起覆盖全省的“1+13+N”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拥有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9家,数量居全国第一;维权援助分中心210家,实现市县全覆盖;全省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专利预审产业领域达20个,累计备案企业数量5.67万家,覆盖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
协同保护是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的关键抓手。江苏积极推动行政、司法、检察保护全面协同,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构建起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的专业高效保护网络。“十四五”以来,我省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能力显著提升,办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达1.7万件,是“十三五”时期的近3倍。
“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南京重点探索知识产权行刑衔接、都市圈协作等体制机制创新。”南京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何华英介绍,该局联合公检法等12个部门建立联络会商、信息共享等“六项”机制,在全国首创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形成线上线下多部门常态化协作的刑事保护新格局;同时牵头南京都市圈10个城市健全协作机制,共同发布《重点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名录》,组建市场监管、法院、检察、公安保护联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一体化保护体系。
苏州则深化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审判“三审合一”改革,成立全国首批跨区域管辖的知识产权法庭,累计审结案件超1.5万件,“施耐德”仿冒纠纷案、全国最大“吃鸡”外挂案分别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和国际版权十大热点案件;推动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综合履职,苏州市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被最高检确立为“全国知识产权检察办案联系点”。此外,苏州会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建立联动保护制度,打造集快速审查、快速维权、仲裁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协同保护全链条覆盖。
张传博表示,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是长期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下一步将锚定“全国示范标杆”目标,持续在法治化水平提升、保护体系完善、赋能创新发展上走在前、做示范,全力支持原始创新、产业创新和协同创新,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保护,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