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上海街头,迎面撞上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人,你敢打包票他一定是中国人吗?这问题就像猜盲盒,毕竟连古北那片儿都快成"小东京"了。2024年常住上海的日本人足足5.2万,这数字还在蹭蹭涨,虹桥、金桥尤其扎堆,古北更是夸张到让人恍惚:这到底是上海还是涩谷?
![]()
先说古北那味儿到底有多冲。超市货架上纳豆、万字酱油堆得比国内调料还全,有家店干脆挂起"只售日本商品"的牌子,搞得跟冲绳免税店似的。日料店更是卷出天际,一条街上三家拉面馆抢生意,老板全是东京来的老炮儿,一碗豚骨面浓得能黏住筷子。最绝的是某些小区,物业大叔见人就鞠躬,张嘴就是"阿里嘎多",中国住户慢慢搬走,整栋楼成了日本人的天下。
![]()
更魔幻的是他们的生活闭环:地铁站日文标识比中文还醒目,医院配备日语翻译,连买菜都能刷日元。有家日料店老板娘吐槽,有位日本主妇在上海住了十年,连"你好"都说不利索,点外卖全靠日语APP。这哪是移民?分明是把东京原封不动搬来了黄浦江边。
但问题来了,今年4月樱花节那段视频可把网友炸锅了。镜头里穿和服的日本人中间,混着几个中国阿姨,和服穿得挺像样,张嘴却是东北口音:"哎呀这樱花真带劲!"评论区直接吵翻天,有人骂"忘了南京大屠杀",也有人反驳"穿件衣服就卖国了?"
这事儿就像往油锅里泼冷水——历史那点旧伤疤哪能说忘就忘?尤其日本右翼最近蹦跶得欢,"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话放得贼溜,跟当年"柳条湖事件"的调调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可转头看日本,唐人街不也照样红火?大阪中华街的煎饼果子摊前,日本学生排队能绕三圈,咋没人喊"文化入侵"?
![]()
其实江浙沪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杭州有家老字号茶馆,老板就玩得很溜:教日本茶道师傅泡龙井,但秘方"凤凰三点头"的手艺打死不外传。这叫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民间智慧版。就像老话说的"亲兄弟明算账",文化交流可以,但底线得划清楚——你可以在古北吃寿司,但想在中国地图上动手脚?门儿都没有!
现在上海正在试点新规,外籍人士居住证要加历史知识考核。这招够绝,既保住了"海纳百川"的面子,又守住了"勿忘国耻"的里子。毕竟就像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奶奶说的:"我们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记住痛,才能站得更直,不是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