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踏上访华行程,这也是爱沙尼亚高级官员近十年来首次访问中国。
按常理说这种久违的互动,应该是为缓和关系、恢复交流铺路,但谁也没想到,这次访问的谈话气氛并不友好。
那场会谈中,他大部分都在时间围绕乌克兰问题向中方“施压”,要求中国“选边站”。
![]()
这位来自波罗的海的小国外长,缘何敢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面前摆出如此强硬姿态,他背后的底气是什么。
查赫克纳到底想干什么?
从时间点来看,查赫克纳访华的节点非常敏感,俄乌冲突越打越激烈,欧洲安全局势持续紧张,西方国家对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持续施压。
按常规外交节奏,这类访问通常以“求同存异”为原则,但查赫克纳却反其道而行。
![]()
他在与中方会谈中,几乎将大部分时间用于重复一个观点,中国是俄罗斯的经济后盾,如果中国不“断供”,战争就不会结束。
在他看来,中国对俄罗斯的贸易,等同于“支持战争”,他甚至表示中国完全有能力通过经济手段迫使俄罗斯停战,并且把中国是否参与对俄制裁视为检验中欧关系的“试金石”。
![]()
这样的说法,更像是一次有备而来的政策输出,他用的是“道德绑架”加“外交通牒”的双重话术,把中国拉进了西方阵营所设定的“非黑即白”逻辑框架里。
这种“二选一”的外交方式,更显得突兀。
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表现出愿意倾听中方立场的意愿,这不是一次双向交流,而更像是一次单方面的“说教”。
![]()
这种带着审判意味的外交风格,既不符合基本的国际交往规范,也很难在现实中取得实质成果。
中方在会谈后并未正面回应他的“选边论”,而是重申了中立、劝和促谈的基本立场。
这也说明,查赫克纳此行的目的,并不在于与中国达成共识,而是希望通过高调表态制造国际舆论压力,站稳自己在西方内部的“强硬人设”。
![]()
小国为何敢在大国面前“画红线”?
如果从体量和影响力来看,爱沙尼亚既不是欧盟的核心国家,也不是北约的战略轴心,那查赫克纳为什么敢在北京说出这样的话?
这个问题倒不是“胆子有多大”的问题,而是“靠山有多硬”的问题。
首先,查赫克纳并不是在单打独斗,他的言论其实是对西方盟友的一次“政治呼应”,尤其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回归白宫后,美欧对中俄关系的警惕再次升温。
![]()
特朗普虽然在外交上口吻变化多端,但在对俄立场上却出奇一致地强调强硬。
查赫克纳在多个场合引用特朗普的相关表态,就是想证明,无论换谁当美国总统,西方都会在乌克兰问题上对中国施压。
从这个角度看,查赫克纳是在北约和欧盟的战略框架下“借势发声”。
![]()
他把爱沙尼亚的声音放大成“西方集体立场”,试图营造一种“不听就会被孤立”的氛围,这种做法在舆论和媒体层面确实能引起一些注意。
其次,爱沙尼亚本身的外交政策,也受历史因素深刻影响。
这个国家曾是苏联的一部分,直到1991年才重新独立,在历史记忆中,对俄罗斯的警惕几乎是一种集体认知。
![]()
这种“安全焦虑”塑造了它对外政策的基本轮廓,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爱沙尼亚成为援助乌克兰最积极的国家之一,政客在国内也往往通过“对俄强硬”来获得支持。
查赫克纳的这番“外交硬话”,其实也有一部分是说给国内听的。
在爱沙尼亚政治生态中,谁敢在国际舞台上“敲打俄罗斯的朋友”,就更容易被视为“捍卫国家利益”的代表。
![]()
而中国,因其与俄罗斯正常往来,自然成了最容易被“点名”的对象。
所以说,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外交摩擦,而是一场有内外双重动因的政治操作,查赫克纳借的是西方的势,也顺的是国内的情。
他的言语之所以充满攻击性,不是因为有谈判筹码,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只要“姿态够硬”,就能在政治上占据道义高地。
![]()
中国不接招
面对查赫克纳这样的“外交通牒”,中方的态度一贯明确,不接受外来胁迫,也不参与“站队游戏”。
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从冲突初期至今,始终明确,提出的解决方案,强调政治解决和劝和促谈,并在2023年发布了关于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
这些做法获得了联合国多个成员国的理解和支持,也体现出中国希望成为和平斡旋者的角色,而不是冲突一方的支持者。
![]()
至于查赫克纳所指的“对俄支持”,其实更多是对中俄正常经贸往来的误读甚至是故意曲解。
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是在公开、透明、合法的框架内进行的,符合世贸组织原则,也没有违反联合国决议,这些贸易活动并不针对第三方国家,更不是军事支持。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所有公开场合都明确反对向战区提供武器,这一点跟某些自诩“正义阵营”的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
中方不但没有向冲突地区提供军援,还多次呼吁保障粮食和能源通道的畅通,推动人道援助与和平谈判。
中国是一个大国,政策选择背后有全局思考和长远考量,不会因为谁在媒体上喊话、谁在谈判桌上拍桌子,就改变自己的战略方向,更不会用牺牲与任何一方的关系,来换取另一方的认同。
更现实的问题是,像爱沙尼亚这样体量有限、影响力不大的国家,如果想和中国搞好关系,靠的是相互尊重,而不是公开施压。
![]()
中国欢迎所有愿意合作的国家,但绝不会为了一个不对等关系而改变自己的外交逻辑。
结语
查赫克纳此行带来的不是什么外交突破,而是一场政治表演,他或许赢得了部分西方媒体的掌声,也向国内交出了一份“强硬答卷”,但这样的“通牒外交”只会被视作噪音。
中国的外交节奏,不会被小国喊话打乱,至于“选边站队”的逻辑,中国从来就没打算参与。
参考资料
爱沙尼亚外长怂恿:特朗普说了,中国对俄施压有用 观察者网 2025-11-0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