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受“美芯中造”,EUV光刻机迅速落地,刘德音跑不掉了!
中国在芯片这条赛道上的动作一直不按美国的剧本走。面对“美芯中造”的那套玩法,中国干脆拒绝配合,转头把资源砸向自主产业链。从2023年起,国产EUV光刻机的研发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海微电子带着团队,用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当光源,一点点啃掉过去完全依赖ASML的短板。
到2025年3月,第一台样机已经被搬进了华为东莞工厂,测试了整整24小时,结构被刻意做得更简洁,光源模块换成可国产化路线,关键零件的进口依赖比以往低多了。第三季度它就进入试生产,开始验证3纳米节点的一些关键指标,国产化率也冲到大约一半。国家大基金三期资金进场,像光学镜片、真空系统这类卡脖子组件,也陆续由国内厂商接手。
![]()
发展速度快得超出很多人的预期。2025年9月,在工业博览会上,上海微电子直接亮出新参数:分辨率和叠层精度已经摸到商用门槛,能支撑7纳米以下工艺的初步验证。华为、中芯国际第一时间开始小规模试用。相比ASML的超级贵族机型,国产版便宜,维护也更省心,没有哪个国家能随意卡出口。等到下半年,第二代样机又把能量效率往上推了一截,激光功率稳在250瓦以上,小批量产能也跟得上。整个产业链都被带动起来,光刻胶和掩膜版的生产线也越来越成熟。
这让中国的芯片自给率在2025年冲到了30%以上,特别是在AI和5G领域。过去被卡脖子的地方,现在有了自己的备胎甚至替代品。上海微电子的团队扩到上千号人,中科院和几所大学都参与合作,研发节奏被压缩到两年能出一代产品。试产阶段,设备连续跑了几个月,缺陷率压在5%以内,已经能满足入门商用的要求。他们计划2026年全面推向市场,让更多企业用上国产机台。
![]()
但与此同时,美国那边想把制造业拉回本土,进展却并不顺利。补贴虽然砸得猛,效率却一直上不去。2022年给了520亿美元补贴,台积电也拿到约22亿美元,但真正落地就碰上一堆麻烦。政策反复、流程复杂,2025年8月台积电甚至开始考虑要不要把部分补贴退回去,因为怕以后政策再变,补贴条件反噬自己。政策和供应链的反复也让台积电股价在2025年上半年出现过几次明显的波动。
而这一切的前因,其实要从2020年的台积电说起。那一年美国开始更严厉地限制芯片出口,台积电在5月宣布要在亚利桑那凤凰城旁边砸下120亿美元建一座5纳米工厂。美国担心供应链太依赖台湾和亚洲,一旦地缘政治起波动,本土企业就可能断粮。刘德音力推,美国客户又大多是台积电的衣食父母,苹果、英伟达这些巨头一年能贡献掉公司大部分收入。
![]()
反观张忠谋,从一开始就不看好。他觉得美国人才不足、产业链断档、成本又比台北高五成以上,这种地方很难复制台积电在台湾的效率。可刘德音控制着董事会,还是把项目往前推。更现实的是,2020年9月台积电停掉了对华为的芯片供应,公司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一下被锁死,回头路也就没了。
等到动工,问题很快浮上来。2021年一开建,美国工人就和台积电的管理方式对不上节奏。当地人对加班文化不买账,工会也反复抗议,说强度高、安全标准跟台湾不一样。工程推进不动,台积电只能自救,从台湾连续派工程师过去。2023年用了十架包机把设备和人运过去,总共2400多人,连家属一起安置在当地。关键设备不少还是从台湾总部拆过去的,包括美方最渴望的EUV光刻机,这在岛内掀起一阵不小的争议,担心技术会就此沿着美国方向外流。
![]()
美国工厂越建越发现代价不止是劳工文化冲突。产能也被拖延。原本说2024年量产,结果拖到2025年上半年才勉强开始小批量出货4纳米芯片,主要供给苹果的A系列和英伟达的GPU。第一阶段原订月产能目标只有两万片,但连这个初期目标也被延误拖住。第一批交付比预定时间又额外晚了几个月,让客户也跟着被动。长期目标是月产10万片晶圆,可是真正运营时各种细节都在涨成本。亚利桑那干旱得厉害,台积电自己建了个90%回收率的水循环系统,又加重了开支。供应链也不顺,很多材料要从亚洲调,物流成本成倍增加。到了2025年上半年,美国厂初期亏损1.5亿美元,只能靠台湾总部输血撑着。
但钱还是越投越多。2024年4月,台积电宣布把在美国的总投资拉高到650亿美元,并规划第二、三座工厂:2028年冲刺3纳米,2029年挑战2纳米。2025年3月,刘德音又丢出1000亿美元的新计划,要在美国连续建五座新厂。有补贴撑着是一回事,大部分钱还是要公司自己掏。美国劳动力贵,供应链撕裂,没一样不掏空利润。
设备、人力的外移也让台积电内部和台湾社会都出现震荡。台湾工会批评这是在掏空本土实力,担心技术、人才被吸干。台湾本部产能也因此短期不稳,毕竟最关键的设备和人全跑到美国去了。
![]()
在这场博弈里,人物之间的分化得很明显。刘德音做决策时看重的是如何稳住美国大客户的订单,这对公司短期营收确实很关键。但这些布局堆起来,长期风险也越来越清晰:成本失控、市场依赖加深、政策风险无法预测。2024年11月退休后,他跑回美国成立了一个研究工业政策的智库,可外界并没有放过他,质疑声反而更大。张忠谋则在2025年的采访中再次强调,美国芯片业想重新站稳脚,2030年前都难见成效,还必须用移民政策补足技术人才。
当美国厂终于在2025年缓慢投产,整个供应链也开始出现新的偏移。偏偏在这同一年,中国的EUV突破让美国的本土化战略看上去更加吃力。2025年11月,台积电股价小幅下跌,分析师判断,美国工厂的回本周期可能被拖到十年之后。全球竞争比之前更卷,谁先拿下核心设备,谁就能把主动权握在手里。
最终,台积电成了被时代推着往前走的企业。美国的本土化战略充满摩擦,中国的自主路线又在狂飙,而台积电夹在中间,左右都得罪不起。刘德音当年的孤注一掷稳住了订单,却也种下了长期风险。接下来几年里,全球半导体的重新排位赛恐怕会更激烈,而他无法完全抽身,因为他做出的选择已经写进了这段产业史的因果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