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批准了一笔对台军售案,总额3.3亿美元,标的为用于维持F-16、C-130等主力军机作战能力的零部件。这笔军售已由五角大楼提交至国会通知程序,预计将于一个月后正式生效。
这并非一项扩大军备性质的对台军售,而是一种“维持型后勤合同”,更接近于美军在盟友体系内的“持续支援机制”。不过,此举在政治层面的象征意义远超其军事效能:这是一笔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首度针对台湾地区的军售操作,发生在中美釜山会晤仅过去不到两周之后。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在釜山会谈中刚刚公开表示将“致力于稳定中美关系”。如今,美国防部尚未完成前一轮军售交付,便又批准新案,其背后的节奏变化耐人寻味。
![]()
谈判推动下的节奏反转
在夏季,美国曾一度在对台互动上采取显著的“降温”操作。英国《金融时报》曾披露,2025年7月至9月间,台当局安排的多个关键行程被特朗普政府驳回或降级处理。包括8月原拟访问拉丁美洲并在纽约、达拉斯进行所谓“技术停留”的计划,但据《金融时报》等报道,美方明确反对在纽约安排停留,这一计划被迫叫停。在此情况下,台当局干脆取消了整个访问行程。
9月,一位负责印太事务的美国国防部官员在阿拉斯加与台方一位安全事务人员进行非公开会谈,但根据岛内媒体爆料,原定参会的本应是台当局防务主管,级别显然被下调。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多名知情人士披露,特朗普政府在今年夏天拒绝批准一项金额超过4亿美元的对台军事援助方案,刻意按下不表,目的是为即将举行的中美元首会晤“扫除障碍”。这些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政策序列——特朗普为了推进中美贸易“缓和阶段”,主动暂停对台刺激行为。
而如今这项3.3亿美元的新军售案,很可能就是夏天所按下项目的“压缩版本”。这意味着,特朗普政府并非撤回涉台政策,而是选择在节奏上重新排序:先打经贸缓和,再重启台湾牌——既不放弃对华谈判筹码,也不丢掉对台索价工具。
3500亿的勒索价码
军事动作之外,更隐蔽但冲击更大的,是美方在经贸议题上的谈判勒索。
据美国《政客》(Politico)网站日前披露,在最近一轮台美经贸协商中,特朗普政府向台当局提出一项投资“对价条件”:未来数年内向美国承诺投资3500亿至5500亿美元,以换取关税豁免与科技合作机会。
该数值设定并非孤例。拜登政府时期,韩国曾承诺对美投资3500亿美元,日本则承诺5500亿美元——台当局被夹在中间。唯一的问题在于:韩国GDP以美元计价大约是台湾地区的2倍多,仍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才能支撑;而台当局财政体量远不及日韩,却要匹配类似投资额度,其资源透支与偿付能力已显紧张。
就在这一背景下,特朗普重新批准对台军售。投资金额在数千亿美元级别,而军售回报不过3亿左右——这笔差价本身,就揭示了“交易的本质”:华盛顿用一纸象征性的军售合同,换回了台当局的巨大让步。
值得注意的是,这笔3.3亿美元的合同并不涉及新式武器平台、远程打击系统或防空装备,甚至连现役机型升级都不包括,其核心是“维持现有能力不崩溃”。然而,正是这样一份不增不减的保底协议,被特朗普当成撬动资金的“发票”,摆上了政治账本。
虚假承诺后的信用坍塌
对于特朗普的这一操作,中方并不陌生。2017年以来,他屡次使用“台湾牌”作为施压中国的杠杆,战术路径也几乎成了“套路”:军售、过境、接触、炒作,每一步都伴随某种议价目标——关税、芯片、汇率、投资、稀土甚至芬太尼。
但不同的是,如今中方早已不再对“变脸外交”抱有任何幻想。釜山会晤后不到半个月,美方即对台抛出新军售案,实质等同于对其前期承诺的背弃。这种“见好就收、说完就反悔”的操作模式,正让华盛顿外交信用加速坍塌。
北京对此已有应对机制。近年来,针对对台军售的美国军工企业(如雷神、洛克希德·马丁)已被列入中方反制清单;此外,对于涉事项目,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常规性地提出严正交涉,并明确表态“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与安全利益”。
因此,尽管这批军售金额有限,但其时间节点与政治信号极为恶劣,足以促使中方将其视为“战略不友好信号”,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谈判和合作中引入“信任差评因子”。
特朗普的政治索价
中方目前具备的反制手段不止限于外交声明与制裁清单。
首先是在科技与原材料出口管控方面,中方已启动多轮“名单式管理”:包括镓、锗、石墨以及稀土合金等关键物资的出口许可制度,不排除进一步精准调控流向与终端用户。
其次,外交反制也将逐步“场景化”:对台军售方的外交出访、在华项目合作、国际场合参与权等,未来都可能被“项目绑定”——即某项军售项目触发的外交风险,与某项经济利益自动挂钩。
最后,是对台本身的直接战略压缩:近年来解放军在台海周边的实战化训练、临近水域的多舰编组巡航,早已成为常态。一旦美台借军售问题突破警戒线,北京或将以“区域封控演训”回应,以实际行动重新划定界限。
在这样一张变动频繁但逐渐闭合的局势网络中,特朗普的“台湾牌”看似又一次打出,但实际效果却已远不如2018年时期那样“游刃有余”。
岛内财政压力、对美贸易赤字、对外话语缺位,正逐步将台湾地区推入被动的政策陷阱。而这一切的根源很清楚:美国从头到尾把台湾当成工具和提款机,“支持”的包装再花哨,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从釜山到台北,从军售到投资,一切迹象表明:特朗普所谓的“稳定中美关系”,并不排斥以台湾为筹码的高频操作。对他而言,只要这张牌还能用,就会被反复打下去。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外交摩擦,而是一套成熟的政治索价机制。最终承担代价的,从来不是谈判桌前握手的人,而是被摆上桌的那一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