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贝伦的COP30气候大会现场,美国加州州长加文·纽森成了聚光灯下的“意外主角”。白宫缺席这场全球气候治理关键会议,纽森却以地方官员身份高调登场,一边痛斥特朗普政府的能源政策“愚蠢到想带回19世纪”,一边将中国清洁能源成就捧上“另一种境界”。这场看似矛盾的表态,背后是美国两党撕裂、联邦与地方博弈的又一缩影,更折射出全球气候议题已沦为政治角力的工具。
![]()
“加州独立剧”与白宫真空
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各国加速行动应对气候危机时,美国联邦政府的座位空空如也——特朗普政府年初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并拒绝派遣高级官员参会。这一真空被纽森迅速填补。他毫不留情地抨击美军在加勒比海“炸船事件”缺乏透明度,更直指联邦气候政策“开倒车”:“特朗普只是暂时的,但加州的承诺坚定不移!”
纽森的发言充满戏剧性:他将加州标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强调其10天中有9天实现100%清洁能源供电,仿佛加州已从美国割裂而出。这种“地方叫板中央”的戏码,暴露了美国政治的高度极化。民主党主导的加州与共和党控制的联邦政府,在气候议题上彻底走向对立。而纽森选择COP30这一国际舞台发难,显然意在积累政治资本——外界普遍视其为2028年总统竞选的热门人选。
中国方案:从技术优势到全球启示
与抨击美国时的激烈相比,纽森谈及中国时语气180度转弯。他反复强调中国气候治理达到“新境界”,尤其称赞中国电动车、电池技术的“高质量”和“战略眼光”。这一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英国《经济学人》在COP30期间以封面文章聚焦中国能源转型,指出中国通过规模效应将清洁能源成本压至全球最低,过去五年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
中国“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正以惊人速度占领全球市场。2023年出口额突破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仍保持12.7%的同比增长。更关键的是,中国不仅输出产品,更提供“用得起”的解决方案:非洲的离网光伏系统、东南亚的电动巴士、拉美的储能电站,背后都有中国技术的身影。《经济学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各国经济脱碳的困局在于缺乏可行路径,而中国正用实践打破这一僵局。
![]()
气候博弈背后的利益算盘
纽森对中国的盛赞,看似突兀,实则暗合美国地方政府的现实需求。加州作为清洁技术应用前沿,亟需低成本、高效率的能源方案。中国光伏板占全球产能八成以上,动力电池成本较欧美低三成,纽森若想实现加州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的目标,离不开与中国产业链的合作。他的“夸夸”言论,既是对联邦政府短视的讽刺,也是对本土产业短板的无奈承认。
但这场“气候政治秀”也暴露了西方的双重标准。当欧洲国家一边采购中国新能源产品,一边炒作“产能过剩”时,纽森的选择揭示了更现实的逻辑:气候治理的本质是经济利益再分配,而非道德口号。 中国通过技术输出与市场绑定,将全球减排转化为共赢机遇;美国却因内耗陷入“政策反复—技术滞后—成本飙升”的恶性循环。
全球气候治理的裂痕与出路
COP30会场内,巴西总统卢拉、法国总统马克龙等多国领导人强调“科学应主导决策”,但现实是政治凌驾于科学之上。特朗普政府二度退出《巴黎协定》,不仅削弱全球行动合力,更让美国盟友陷入尴尬——欧盟不得不独自面对气候融资压力,发展中国家则因美国缺席而失去关键资金支持。
纽森的“单飞”行动,恰恰印证了全球气候治理的碎片化。联邦与地方、国家与联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多重矛盾交织下,气候议题已成地缘政治代理战场。而中国之所以被纽森等西方地方官员青睐,正因为其跳出了零和博弈思维:用供应链合作替代技术封锁,用市场规模稀释政治分歧。 例如比亚迪电动车在贝尔法斯特街头渐成常态,正是这种“去政治化”合作的缩影。
![]()
结语:气候合作的“实”与政治表演的“虚”
纽森的COP30之行,表面是气候议题的争论,实为2028年大选的前哨战。他骂特朗普、夸中国、捧加州,每一步都精准踩在美国政治裂痕的痛点上。但喧嚣背后,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浮出水面:当美国陷入党争泥潭时,谁能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持续动力?
中国用“新三样”的出口数据、41亿吨的减碳成果证明,气候行动的生命力在于将环保转化为经济机遇,而非政治口号。或许正如加州街头日益增多的中国电动车所示:真正的解决方案,永远诞生于市场选择与技术突破的交叉点,而非政治秀场的镁光灯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