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初俄罗斯那边发来求助,说他们有个队员身体不适,急需转运。
在南极那种天寒地冻的地方,我们的“雪鹰601”飞机出动救人,把俄罗斯考察站一位生病的队员给接出来了。
![]()
考察队赶紧调整计划,在10号和14号分两段把俄罗斯考察站一位生病的队员从和平站一路送到了新拉扎列夫站。
这一趟机来来回回飞了九个多钟头,跑了三千多公里。
俄罗斯那边特别感谢。
接下来会安排这位俄罗斯考察站生病的队员离开南极去治疗。
说起这架“雪鹰601”能在极地搞科研,又能运输,关键时刻还能救人。
![]()
这就是南极精神,不管哪国人,在这片最寒冷的大陆上,人类却展现着最温暖的善意。
![]()
四十年前,中国科考队第一次去南极的时候,要啥没啥,连GPS和靠谱的保暖鞋都是问题。
1984年底,第一次登上南极,把五星红旗插在了那片冰天雪地里,实现了零的突破。
紧接着,1985年2月,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就建成了。
![]()
![]()
那时候没破冰船,没经验,运送物资全靠小艇在风浪里搏命,队员们肩扛手抬,冻伤是家常便饭。
1989年,位置更关键的中山站建成了,它让我们有能力进入南极圈核心区搞研究。
2009年,我们在冰穹A建起了昆仑站。
那地方海拔四千多米,气温零下六十度,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环境极端到重型设备一天只能工作两小时。
![]()
![]()
科学家钻取了深冰芯,拿到了记录地球近百万年气候的“无字天书”。
秦岭站又在罗斯海边上正式建成了。
这地方不简单,风超大,相当于常年刮台风,建站难度称为“在冰盖上造航母”。
这座五千多平米的大建筑,能抗每秒65米的超强风,用自己的供电保温系统,成了目前在南极最大的单体建筑。
秦岭站的位置选得很有讲究,它补上了国际南极科研版图里一个长期空白的关键区域。
![]()
这四十年,变化太大了。
早先南极队是冒着生命危险徒手干活,现在连国产的极地机器狗都用上了,能在零下几十度自己跑腿儿干活。
在不少领域,科考能力已经从以前的“跟着别人跑”,发展到现在的“并排跑”,甚至有些方面还能“领着跑”了。
如今在南极,有三十多个国家建了一百五十多个站点。
![]()
中国的站,数量上不是最多的,但每一座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建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科学意义最重大的地方。
它们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分量。
这四十年,从无到有,从推开门到走进屋,再从参与到贡献。
中国人在南极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实实在在。
这片白色大陆,见证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也见证了我们为探索地球未来所付出的努力。
亲爱的读者们,请加下面微信
邀请您加入国际热点群
每日分享热点新闻资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