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职业餐饮网 小鱼
美式餐饮品牌们,正将中国市场的指挥棒交予本土资本!
11 月 10 日,汉堡王母公司 RBI 集团与 CPE 源峰共同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交易完成后,CPE 源峰将掌握约 83% 股权,成为控股方,RBI 则保留约 17% 的股权。
这并非孤例。前不久,进入中国 26 年的星巴克也首次出售其业务股权,与博裕投资成立合资公司。更早些时候,DQ与棒约翰的在华大部分业务也被中国香港的“方源资本”收购。
90年代,星巴克、汉堡王等品牌凭借时代发展红利和自身成熟的运营体系,曾长期占据市场高地,成为本土餐饮企业争相效仿的标杆。
如今,各大品牌的接连“转身”也预示着 :美式餐饮品牌以前的“打法”,在中国正变得越来越难以奏效,属于它们的时代红利期已经结束了......
![]()
巨头“卖身”:启蒙者变合伙人,美式餐饮时代结束了
1990年代,美式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迎来了“黄金时代”。
彼时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消费市场潜力初显。美式品牌凭借其新奇的品类、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与成熟高效的管理模式,迅速占据了市场高地。
那时国内餐饮市场处于竞争尚不充分的时期,于是从快餐、咖啡到烘焙,美式品牌几乎成为被中国本土餐饮品牌效仿的对象。星巴克、麦当劳、棒约翰、DQ等品牌不仅是西式生活方式的代表,更扮演了中国本土餐饮业态现代化转型的“启蒙者”。
然而,当大陆餐饮人迅速完成模仿与迭代后,启蒙者的领先优势开始坍塌,本土品牌也迅速崛起。从2016年到现在,美式餐饮品牌陆续出现股权出售或“卖身”传闻。
不久前,进入中国 26 年的星巴克首次出售其业务股权,与博裕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双方计划将星巴克在华门店从目前的约 8000 家逐步拓展至 20000 家。
汉堡王母公司 RBI 集团也与 CPE 源峰共同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CPE 源峰作为控股方,独家拥有在中国拓展汉堡王品牌的权利,将在产品、渠道、数字化和财务等多个环节为其提供运营支持。
双方计划将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门店规模从目前的约 1250 家,拓展至 2035 年的 4000 家以上,并实现可持续的同店增长。
![]()
回顾更早阶段,多家知名美式餐饮品牌已陆续将其在华业务的主导权交予中国资本。2016年,百胜中国率先迈出关键一步,从百胜全球集团中拆分独立,并引入春华资本等本土投资者;2017年,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也被中信股份、中信资本联合凯雷成功收购,变身“金拱门”;2022年, DQ、棒约翰也将其在华大部分业务交由总部位于香港的方源资本接管。
这一系列资本动作,不仅折射出美式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角色转变,也标志着中资正在成为新一轮规模化扩张的主导力量。
![]()
后浪“汹涌”:本土餐饮“反向超车”,攻守易形了
谈及美式餐饮品牌 “卖身” 退潮的原因,许多人会将其归结为成本上升、价格战失利、行业内卷、消费降级以及本土化不足等因素。这些固然构成部分现实背景,但并非问题的根本所在。
真正的结构性转折在于:美式品牌在华所享有的市场红利期已基本结束,而与此同时,一批具备更强适应性、更快反应能力的本土竞争对手已经崛起。
过去二十年中,美式品牌引以为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化运营与管理体系,已被中国餐饮行业全面吸收、消化并实现本土化升级。美团数据显示,全国餐饮连锁化率已从 2020 年的 15% 提升至 2024 年的 23%,且未来仍有增长空间。这背后是中国餐饮行业集中度与标准化能力的整体跃迁。
在此基础上,一批本土品牌以 “千店规模” 乃至 “万店体量” 迅速扩张,凭借更敏捷的产品迭代能力、更精细的数字化运营手段以及更灵活的渠道策略,不断蚕食原本由美式品牌主导的市场份额。
以咖啡赛道为例,竞争格局早已悄然重构。星巴克自 1999 年入华,曾一度拿下 34% 的市场份额,如今却跌至不足 15%,在瑞幸、库迪们的围攻下颓势明显。
2017 年成立的瑞幸咖啡,不仅在门店数量上超越曾是中国咖啡市场 “启蒙者” 的星巴克,更在营收规模上实现反超,成为新晋行业领头羊。
![]()
在业绩表现上,2023 年第二季度,瑞幸单季营收首次超过星巴克,这一领先态势延续至 2025 年。据最新财报显示,2025 年上半年,瑞幸营收达 212 亿元,净利润近 18 亿元;而星巴克同期营收为 182 亿元,净利润约 12 亿元。
压力不仅来自瑞幸。一方面,本土咖啡新势力不断涌现,持续挤压着星巴克的生存空间。2022 年创立的库迪咖啡扩张迅猛,门店净增 5000 家,增长率达 50%,总门店数达到 15000 家,稳居市场第二;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也已拥有 9000 家门店。
另一方面,以Manner、M Stand、Peet's Coffee等为代表的中高端精品咖啡品牌也在加速分食市场。它们用更低的成本提供品质不输星巴克的咖啡体验,也进一步重构着消费者的选择逻辑。
毫不夸张地说,如今几乎每一家星巴克的附近,都盘踞着至少两三家其他咖啡品牌。
快餐赛道的竞争同样激烈。汉堡王也面临着 “上下夹击” 的困局 —— 前有 “麦肯” 两座大山,后有华莱士、塔斯汀等本土黑马的奇袭。其市场规模持续萎缩,门店总数从 2023 年的 1587 家滑落至当前的约 1300 家,近两年负增长态势难以扭转。
![]()
反观 2001 年成立的华莱士与 2012 年面世的塔斯汀,门店数量分别突破 19000 家与 10000 家。汉堡王不仅与这两大对手差距悬殊,即便在整个炸鸡汉堡品类中,其门店数也仅排名第 12 位,未能进入前十。
![]()
前浪“退潮”:此时卖身,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表面上,美式餐饮品牌出售中国区业务的本质,是“败退”的信号。实则,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卖身” 正是它们最优的战略选择。
随着餐饮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消费者对速度的要求更高,对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线下线上的融合更加关注,对价格越来越敏感,各行业的政策变动也更加频繁。在卖方市场待久了的外资企业,已经很难适应这种高强度竞争。
外资若想在中国市场持续扩张,就必须在管理、产品、供应链、支付体系、定价和营销策略等方面做本地化改造。然而,其长期依赖的标准化与规模化运营体系,与快速响应本土需求的核心能力容易产生矛盾,成为其市场敏捷性的掣肘。
引入本土资本或运营方,一方面能帮助外资品牌回笼资金、降低风险,另一方面也可借助其在区域市场中的资源与经验,推动品牌进一步扩张与下沉。
![]()
本土团队的运营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决策链路更短、响应更快,在促销、定价、菜单调整等关键经营环节具备更高的敏捷性;二是渠道整合能力更强,能够与主流电商、外卖及社交平台建立深度合作,实现会员体系打通与精准的场景营销;三是供应链管控更具优势,在与本土合作方协同中,在采购、冷链及供应商管理方面更强的议价能力与执行效率也更强。
这一路径已有成功先例。麦当劳与肯德基在将中国业务交予本土资本后,均实现了系统性的品牌焕新与增长反弹:百胜餐饮集团分拆出百胜中国(旗下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独立在纽交所上市,业绩稳健增长;麦当劳自变身 “金拱门” 后,八年内门店数量扩张约 3 倍。交出经营权,并未让它们退出舞台,反而成就了品牌的 “第二增长曲线”。
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也曾公开表示:“以前我们管理团队会向远在芝加哥的总部汇报,现在他们是向本土化的董事会汇报,董事会里面半数是中国人且长期居住于国内。有一个住在中国,并能感受到整个市场脉搏的董事会,能够快速地对局势做出判断。” 这种架构赋予了麦当劳中国极强的市场响应能力。
职业餐饮网小结:
张瑞敏先生曾说:“从来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以肯德基、星巴克为代表的美式品牌,曾凭借标准化模式与品牌光环享受了充分的增长红利,也因此较晚遭遇本土企业的实质性挑战。
如今,那个属于美式餐饮品牌的“黄金时代”正渐行渐远。
在此背景下,通过出售部分中国业务股权,让更懂本地市场的团队来执掌前行的舵盘,这不是撤退,而是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一种更为务实的进击。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