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敲定250亿军购大单,就被盟友背后捅刀。11月16日韩方证实,美国今年8月已悄悄通报:今后对韩出售军火,不再免除研发、测试等费用。表面看是特朗普的“生意经”,实则藏着针对中国的大算盘,东北亚的棋局又要变天。
事件的核心触发点,是美国突然变脸的“非经常性费用豁免”政策。简单说,以前韩国买美国武器,能省下约5%的“前期成本”,如今这笔钱一分都不能少。而就在政策通报3个月后,韩国总统李在明还高调宣布,2030年前要从美国买价值250亿美元的装备——这波“先画饼后涨价”的操作,把特朗普的算计体现得淋漓尽致。
![]()
理清两个关键信息,才能看透本质。先说说和中国无直接关联的“美韩内讧”:对韩国而言,5%的成本涨幅绝非小数,以250亿订单算,平白多掏12.5亿美元。韩媒骂这是“同盟税”,但李在明政府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谁让韩国的国防安全高度依赖美国。而美国的理由更直白,特朗普早就放话“盟国在贸易中占了美国便宜”,取消豁免就是要把“同盟红利”变现。
真正值得中国警惕的,是这背后的地缘算计。美国可不是单纯想赚笔快钱,而是要通过“涨价捆绑”把韩国绑得更紧。一方面,逼韩国花更多钱买美国装备,就等于断了它和其他国家的军事合作空间——比如中国的无人机、雷达系统在国际市场很有竞争力,美国这招是提前“锁死”韩国的选择。另一方面,韩军装备成本上升,可能会倒逼它更积极地参与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比如强化美韩联合军演、配合美军在东北亚的军事部署,间接给中国周边安全添堵。
这场博弈里,两位政要的风格反差极大。特朗普的“狡猾”藏在“交易型思维”里:他表面上把“取消豁免”包装成“公平贸易”,实则用经济手段逼盟友就范。前脚让国防部长给韩国画“安全保护”的饼,后脚就让商务部涨军购价,这种“软硬兼施”的套路,和他当年逼北约盟国涨军费如出一辙。
李在明则显得格外被动。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只敢强调“韩美达成共识”,对费用上涨绝口不提;私下却让外交部长紧急约见美驻韩大使,试图讨价还价,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这种“公开妥协、私下抗争”的表现,暴露了韩国在同盟中的弱势——想靠美国保安全,就只能任人宰割。
日本的反应更凸显了美国的“霸权逻辑”。同样接到涨价通知的日本,却表现得异常“顺从”,岸田文雄政府甚至主动宣布“考虑增加对美军事采购”。和韩国的纠结不同,日本正想借美国的支持扩大军事影响力,甘愿当“冤大头”。一软一硬的对比,恰恰说明美国这套“以利控盟”的手段,在不同国家身上都能找到突破口。
连锁反应已经开始显现。一方面,韩美年度联合军演刚拉开序幕,朝鲜立刻强硬回应,称“若敌人进犯将致命回击”,东北亚的紧张氛围再升级——美国涨军购价,反而让地区局势更不稳定。另一方面,有韩企开始偷偷接触中国军工企业,询问装备合作可能性,毕竟谁都不想被美国长期“薅羊毛”。
对中国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美国想靠“涨价”围堵我们的军事合作空间,但中国装备的高性价比摆在这里;它想捆绑盟友施压中国,却也让更多国家看清“美国优先”的真面目。
特朗普的“涨价牌”能把韩国绑多久?韩国会不会转而寻求和中国的军事合作?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判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