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的制造业基础雄厚、特色显著,其产业创新能力也同样表现出色” 、 “ 无锡持续向前发力,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 近日举办的 “感知无锡”调研行座谈会上 , 众多专家纷纷为无锡发展点赞、建言。 在这场 国家高端智库 及 主流 财经媒体 的调研活动中 , 代表 们 实地探访了这座城市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最新实践。
科技进步贡献率连续12年领跑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37%——这一数字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无锡市科技局数据显示,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业比重升至53.1%,今年前三季度进一步升至54.6%。
据权威机构今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业评价报告2025》,无锡位居全国前十,以实力交出高分答卷。
中央对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排在“四个着力点”首位。作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重镇和“黄埔军校”,无锡近年来紧扣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这一发展定位,不断以科技创新拓产业创新之路,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干出了实效,走在了前排。
![]()
图为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一角
01.
太湖之滨上演双向奔赴
太湖波涌,创新不息。高等院校资源匮乏的无锡,却持续上演着高校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外地高校纷纷在无锡建立创新平台,与本地的“双高协同”机制共同构建起区域创新的强大引擎。
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瞄准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联等重点方向,开展创新研发与应用探索。目前已启动多个应用转化类项目,涵盖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自动驾驶、隐私计算等领域。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求之科技等企业正将实验室的技术带入生产线,实现从技术到产品的硬核突围。求之科技自主研发的移动升降双臂机器人,已受到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校青睐。
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扎根当地十三年,最初从解决单个企业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起步,瞄准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出周向侧铣、周向定切宽等工艺技术,如今已构建集技术研发、中试验证、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自身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转让、许可近200项,合同总额超6000万元,并衍生孵化科技企业20余家。
本地高校与高新区的“双高协同”同样成果丰硕。今年7月,无锡高新区与江南大学入选江苏省“双高协同”首批试点单位。9月,双方召开“双高协同”第一次联席会议,商定未来三年协同发展的路线图,明确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要创新协同方向。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教授谢云飞受聘为无锡日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副总”后表示:“我们将充分发挥日联科技国产装备的研发优势以及江南大学食品在线检测的技术储备,重点解决国产X射线装备‘卡脖子’问题。”
今年7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始探索“双高协同”模式。无锡迅速响应,高新区与高校的协同创新全面提速。
![]()
图为无锡智元具身智能体验中心一角
02.
科产融合打通“任督二脉”
实验室的创新火花,如何变成产业的燎原之火?面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挑战,无锡大刀阔斧地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着力破解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无锡高新区率先行动,组建区委科技创新委,集中力量全面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区调整优化科技和工信机构职能设置,成立全新的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
“我们整合原两部门事业单位,设立无锡高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促进中心。” 无锡高新区科工局负责人介绍,这一举措旨在一体推进成果中心、能力中心和需求中心建设,促进教育、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无锡市层面则高规格组建市委科技创新委,在全省设区市率先颁布实施《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并在科技创新“1+4”政策体系基础上,推出高企高质量发展18条、科技成果转化12条等一批“高含金量”政策。
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作为全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在成果转化机制上进行了创新探索。为发挥“科技创新服务体”和“产业技术加速器”重要作用,无锡产研院在全球范围内选聘“项目经理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目前已选聘首批3名高层次人才担任项目经理人。
技术转移集群的建设成为无锡打通产学研通道的关键一招。无锡高新区先后与浙江大学、江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共建专业化技术转移中心,与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实现全方位合作。构建高校与高新区资源开放共享体系,首批推动与江南大学开展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科研设备的双向开放。
在无锡高新区,一组数据揭示了科产“破壁”的初步成效: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5.28亿元,人均GDP超过36万元,位居江苏省县市区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超6600亿元、江苏省城区第一,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分别达56%、78.4%。
![]()
图为长三角集成电路工业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的展示区
03.
成果转化如何跨越山海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这段充满挑战的路途,常被比作需要跨越的“山海”。无锡通过体系化布局,正在打通从供给端到需求端的全链条。
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是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在无锡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两条中试示范线——“功能生物原料智能制造平台”和“功能食品柔性制造平台”正在发挥作用。这些平台完整模拟工业化生产流程及产线布局方案,突破传统中试环节的“设备放大”模式,为技术转化提供真实生产场景的工程验证环境。
无锡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是科学家团队控股、地方国资参股的实体企业,深度依托科学家团队,充分发挥其核心引领作用。目前已形成八大核心原料矩阵,同时攻关多元剂型制备技术并提供创新剂型打样服务,为好医生、小葵花、华熙生物等企业开发20余款产品,并累计孵化6家高科技企业。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在无锡日益凸显。江苏微导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ALD薄膜沉积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达27亿元,同比增长60.74%。在半导体领域内,微导纳米是国内首家成功将量产型High-k原子层沉积设备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前道生产线的国产设备厂商。“公司ALD产品已连续多年在营收规模、订单总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位居国内同类企业第一。”微导纳米相关负责人介绍。
创新型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已经形成。无锡市工信局数据显示,该市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8210家。有效期内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2032家,位列全省第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43家,同样位列全省第二。
新型研发机构成为无锡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长三角集成电路工业应用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构建“VIDM协同模式”,贯通工业芯片“设计-测试-应用”全链条,累计服务企业超100家。该中心牵头组建“长三角车规级芯片检测中心”,具备车规级芯片测试、可靠性验证和AEC-Q100认证等专业服务能力,成为江苏省首家专业从事车规级芯片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助力本土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
无锡今年7月发布《促进全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关键环节制定了12项举措。“支持重点科研平台向企业转移转化创新成果,根据技术交易实际成交额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资助。” 无锡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对高新园区企业承接高能级创新平台成果并落地转化的,每项成果最高奖励50万元,单个企业最高给予500万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