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加强基层能力建设与诊疗规范,是提升中国肾癌诊疗水平的关键。
为积极推动我国肾癌诊疗迈向规范化与精准化新阶段,促进跨区域学术经验共享与诊疗水平同质化提升,2025年11月5日,“‘英’领规范,肾愈之道——2025肾癌规范诊疗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
本次大会汇聚了来自四川、新疆等多地的肾癌领域专家学者,并由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陈智彬教授与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陆敬义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陈智彬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肾癌诊疗模式已从过去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单打独斗”,发展为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协作的全程化管理。陆敬义教授则表示,本次会议是“大西南”与“大西北”地区肾癌诊疗专家的一次重要对话,期待通过跨区域的学术交流,共同提升对晚期肾癌的诊疗认知,让更多患者获益。
一、聚焦规范:肾癌诊疗的精准策略与全程管理
首个学术环节聚焦于肾癌治疗的规范与提高,达州市中心医院黄胜教授和遂宁市中心医院何跃教授分别带来了题为“靶免治疗—晚期肾癌的新治疗格局探索”、“肾癌手术患者术后复查的规范流程与管理”的专题报告。乐山市人民医院陈璐教授则分享了一例晚期肾癌患者的诊疗经过。
1.晚期肾癌治疗新格局——靶免联合成为中高危肾癌患者优选策略
黄胜教授指出,随着免疫治疗与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快速发展,多种联合方案被广泛探索并积累了大量临床实践经验。晚期肾癌一线治疗也从传统的“一刀切”向依据患者疾病风险进行精准分层的个体化策略转变。
在众多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RENOTORCHⅢ期研究首次在中国验证了靶免联合策略在晚期肾癌一线治疗中的可行性与优势。该研究结果显示[1],阿昔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相比舒尼替尼单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从9.8个月延长至18.0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35%(HR 0.65);总生存期亦呈现显著获益趋势(中位OS未达到 vs. 26.8个月),死亡风险下降39%(HR 0.61)。此外,该联合方案在中国患者群体中耐受性良好,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基于这些证据,RENOTORCH确立了我国首个晚期肾癌一线靶免联合方案,并为本土临床实践提供了直接且可及的治疗选择。
而关于后线治疗,黄胜教授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确立统一的二线标准治疗方案。现有研究提示,一线治疗进展后继续采用联合策略的疗效总体优于单药治疗,但双免联合方案在免疫治疗失败后疗效有限,不推荐常规使用[2]。未来,需在二线及后线治疗领域持续深入探索,以期确立能够为患者带来持久临床获益的最佳治疗路径。
![]()
2.术后规范随访——全程管理助力患者长期生存
何跃教授指出,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影像学检查和健康体检的普及,早期肾癌检出率明显提高,目前约七成患者在确诊时处于早中期,可通过外科手术实现根治。
但何跃教授强调,手术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术后规范随访与管理同样在患者的长期获益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肾癌规范化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中,肾癌住院患者治疗后随访率已被纳入质控体系核心指标。
针对具体实践,何跃教授指出,肾癌术后随访应涵盖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术后并发症监测,包括对出血、感染及肾损伤等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处理;二是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评估,需定期进行CT、MRI、B超等影像学检查;三是肾功能动态评估,通过检测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评估残余肾功能及长期代偿情况;四是生活方式与风险因素管理,包括合理饮食、控制血压、戒烟限酒及规律复查等干预措施,以降低复发风险、改善生存质量。
![]()
3.病例分享
陈璐教授分享的病例为73岁男性患者,临床诊断为左肾透明细胞癌伴胰尾部、脾脏受侵,伴肺多发转移。该患者一线接受舒尼替尼靶向治疗,虽然治疗初期疗效评价达到部分缓解(PR),但考虑到患者出现了明显的治疗不耐受,团队为其换用了阿昔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方案。采用联合方案治疗3个月后,影像学复查显示左肾病灶进一步缩小,同时双肺及右肺支气管内转移灶明显缩小,右肺下叶复张,肺部炎症显著吸收。
二、实践求真:肾癌病例分享与专家探索
会议下半场以肾癌的诊疗实践分享与专家讨论为核心,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芷伊教授带来了题为“肾癌靶免治疗不良反应:识别与处理原则”的专题报告。遂宁市中心医院毛英教授则分享了一例晚期肾癌患者的诊疗经过。
1.不良反应管理——识别先行,分级干预
林芷伊教授指出,随着靶向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肾癌治疗进入靶免联合新时代,疗效显著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不良反应谱。
她强调,靶向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和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在机制、表现及处理上存在差异。靶向药物主要通过VEGF、mTOR等通路抑制血管生成,常见不良反应需通过剂量调整及对症治疗进行控制。而irAEs多源于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涉及皮肤、消化道、肺部、肝脏及内分泌系统等多个器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识别与分级管理尤为关键。
在具体管理策略上,需做到早识别、早评估、早干预、早随访。对于irAEs的分级处理,Ⅰ级可密切观察并对症支持;Ⅱ级需暂停免疫治疗并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皮肤反应和内分泌毒性可以继续免疫治疗);Ⅲ–Ⅳ级则应立即停药,并采用大剂量激素甚至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联合多学科团队协作管理。
![]()
2.病例分享
毛英教授分享了一例肾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全程管理病例。该患者为56岁女性,2018年接受右肾根治性切除术后确诊肾细胞癌。2021年6月复查发现双肺转移及腹腔巨大转移灶,PD-L1检测呈阴性,随后开始接受一线舒尼替尼治疗。
2024年7月,患者病情进展,团队为患者启用了二线阿昔替尼单药治疗。治疗取得显著效果,患者症状迅速缓解,影像学复查显示病灶明显缩小、胸腔积液完全吸收,疗效评价达到大PR。治疗期间出现的手足综合征和腹泻(≤2级)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得到有效控制。
2025年6月,患者再次出现疾病进展,团队建议加用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治疗。遗憾的是,因经济原因,患者最终拒绝了这一联合方案。
![]()
3.专家讨论:聚焦一线优选与AE管理共识
在精彩的专题报告与病例分享后,与会专家围绕“晚期肾癌一线治疗的方案选择”与“靶免联合不良反应的临床管理”两大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关于治疗方案选择,专家们一致认为,基于IMDC风险分层的个体化治疗是当前晚期肾癌诊疗的基本原则。对于中高危患者,应优先考虑靶免联合治疗方案,以期在疾病早期实现深度缓解,为患者争取更长的生存获益。而在不良反应管理方面,建立完善的患者教育体系、强化用药监测与随访,是早期识别和管理不良反应的关键。
此外,面对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专家们指出,在推进规范化诊疗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的个体化需求。一方面要通过医患充分沟通,帮助患者理解“好药先用”策略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要正视经济因素对治疗决策的影响,积极探索更具成本效益的治疗方案。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陆敬义教授总结指出,肾癌诊疗已进入规范与精准双轨并行的新阶段。本次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更是临床经验的凝练与区域诊疗水平的提升。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本土研究与真实世界数据涌现,为中国肾癌患者提供更优、更稳的治疗选择,共同迈向肾癌诊疗新征程。
参考文献:
[1]Yan XQ, Ye MJ, Zou Q, et al. Toripalimab plus axitinib versus sunitinib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 RENOTORCH, a randomized, open-label, phase III study. Ann Oncol. 2024 Feb;35(2):190-199. 2024 ASCO.
[2]Grimm MO, Grün CB, Niegisch G, et al. Tailored immunotherapy approach with nivolumab with or without ipilimu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after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TITAN-TCC): a multicentre, single-arm, phase 2 trial. Lancet Oncol. 2023 Apr;24(4):347-359.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