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1月16日,艺术金融科创生态沙龙在上海举行。本次活动由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国际文化艺术金融科创中心、文博资源资产(长三角)金融科创生态联盟、上海市分布式共识技术协会联合主办,围绕文博艺术品资产化路径及实践展开分享。
沙龙现场进行了“科创赋能金融未来”的圆桌讨论,其中提及的“域外归珍”公益项目,成为文物数字“回家”的典型实践。
文博资源资产(长三角)金融科创生态联盟总干事朱承捷介绍,该项目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支持下,由文博资源资产(长三角)金融科创生态联盟、上海渊雷文化艺术基金会等共同发起,针对我国流失海外的约1000多万件文物,创新性地将流失文物数字形象加工为IP图库,经中国文保链确权登记后,通过文创设计、数字艺术创作、衍生品开发等形式,让无法实物回流的文物以数字IP形态“回归”国内。这些数字衍生品均在文保链完成确权、登记与溯源,具备合法“文化资产”身份。其销售、授权及二次开发收入将统一打包为资产包形式进入市场,成为文博资产化金融化标的。项目扣除成本后的实际收益,将全部注入“渊雷基金会域外归珍专项基金”,定向捐赠国家文物局,专款用于海外文物回流、保护与研究。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国际文化艺术金融科创中心主任张强认为,文博艺术品资产化是跨学科、跨产业的系统工程,既需“三确”(确权、确真、确价)体系与技术底座支撑,也依赖金融模型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及产业协同。如今,中国文保链(上海)管理运营中心与复旦国金国际文化艺术金融科创中心形成核心互补。前者聚焦文物确权、评估、存证及资产化落地,依托国家级文保链平台为文物及数据要素提供“权属证明”;后者则输出理论框架、学术研究成果与人才培养体系。双方联合打造的文博资源资产金融科创生态联盟,正通过产学研深度联动,探索文物数据要素开发、文化资产 RWA/RDA 创新及文博金融新生态建设。
在现场,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高华声从新金融学术视角,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CTO杨光从新技术应用角度,分别就如何为文博艺术品资产化赋能进行分享交流,为后续实践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此外,美国耶鲁大学讲席教授黄文叡带来了《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主旨演讲,从金融赋能艺术品投资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运作模式,并对即将于12月初正式开班的复旦大学“艺术品收藏 X 金融投资家”高级研修班进行了介绍。
原标题:《助力海外文物数字“回家”,艺术金融科创生态沙龙在沪举行》
栏目主编:樊丽萍
本文作者:文汇报 储舒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