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恶意越发明显,在中美贸易战终于告一段落的背景下,中方是时候腾出手,给欧盟“立立规矩”了。
![]()
欧盟准备对中国小包裹征收“手续费”
近段时间,欧盟方面对华“攻势”不断加强。9月底,荷兰政府率先亮剑,公然出手试图强制“接管”中国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Nexperia)。这家公司原本在荷兰合法运营多年,被荷方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干预。
11月初,彭博社称欧盟又在推进一项新的立法,要求成员国在移动网络中移除华为和中兴的通信设备,还打算通过所谓“全球门户”(Global Gateway)计划,劝说非欧盟国家别再用中国产品。
更令人侧目的是德国的表现,不久前,德国外长在访华前大搞所谓的“麦克风外交”,对中国的家务事指手画脚。被中方警告后依旧与“台独”分子密切交往。据多方媒体报道,被大陆通缉的“台独”分子沈伯洋还在近期现身德国联邦议会进行公开演讲。
眼下,欧盟又打算在2026年初对通过Shein、Temu、阿里巴巴等平台进入欧盟的小包裹征收“手续费”。相关报道明确指出,欧盟这项决定针对的就是来自中国的小包裹,而且比原定时间提前了两年多。
![]()
被大陆通缉的“台独”沈伯洋现身德国联邦议会
欧洲为什么越来越“横”?答案其实很简单——它背后有压力。
自从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加大了对欧洲的战略绑定。虽然特朗普嘴上骂欧盟是“占美国便宜的冤大头”,但在遏制中国的问题上,欧洲仍然是他的重要棋子。美国在科技、能源、军事上全面施压欧盟,让其在对华政策上必须“选边站”。
荷兰限制光刻机出口、德国频繁在台海问题上做文章,法国跟着美国炒作“印太战略”,某种程度上,这些都是美国授意下的“协同动作”。华盛顿一边打中国的主战场,一边让欧盟从侧翼牵制——这套“双线遏制”战法并不新鲜。
但如今,中美贸易关税暂时“休战”,美国自己也要腾出手处理国内的财政赤字与通胀问题。这时候,欧盟反倒成了“活跃分子”,试图接过美国的棒子,继续充当遏华“先锋队”。
问题是,欧洲真有这个实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欧洲经济这几年看似稳定,其实早已虚弱。能源短缺、通胀高企、制造业外移、债务攀升——几乎每一个问题都足以掀翻脆弱的欧盟平衡。
![]()
中国还没有完全放开对欧盟的稀土出口
而这些问题中,有多少与中国密切相关?举几个最现实的例子:比如稀土与新能源。中国掌握全球60%以上的稀土精炼能力,是欧盟绿色转型的关键来源。一旦中方限制出口,欧洲新能源车产业将立刻“断链”。
另外还有跨境电商与消费品,Shein、Temu、阿里国际等平台在欧洲掀起“低价革命”,直接拉低通胀压力。要是这些商品被征税或封堵,欧洲民众买单的物价就要飙升。
这些“软肋”,中国全都一清二楚。欧盟要“立法围堵”,那中方完全可以“技术性反制”。比如对电池出口施加配额管理,对关键稀土产品提高附加税,对欧洲品牌的市场准入设定审查机制。中方的手段足够多,也足够精准。
中方愿意敞开大门和欧盟合作,毕竟中欧经济互补性强,但欧盟执意要采取“对抗”的姿态,嘴上谈“开放”,手上却在设障,那就别怪中方换一种语气。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休战”的关键期,中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给欧盟“立立规矩”。
当然,所谓“立规矩”,不是去挑衅,而是让欧盟明白:合作要建立在相互尊重上,威胁和双标换不来好处。
总之,中国的门始终是开的,但不代表没有门槛。美国和荷兰的前车之鉴足以说明中方有足够的底气,也有充足的资源,来重新平衡与欧洲的关系。
该合作的合作,该反制的反制。毕竟,规矩不是天生有的,是被立出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