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陶立烽】11月16日,“新局面心联通: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顺利召开。来自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学术机构、企业界的多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文化价值观传播、社会组织国际化、人工智能赋能、公益合作、国际传播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新时代民间外交的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首先聚焦文化价值观交流的核心命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前院长、上海民间外交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俞新天指出,文化无高低贵贱之分,多元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她批判了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垄断性叙事,强调中国倡导的文化多样性并非简单包容差异,而是主张各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激发优秀基因、互补共生。上海援助摩洛哥医疗队的实践案例生动说明,民间外交需坚持换位思考,尊重当地尊严与优势,才能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
在社会组织实践分享环节,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经验引发广泛关注。
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作为全国首家专业从事商事纠纷调解组织,凭借专业性、中立性优势,成为世行营商环境测评的指定单位,商事调解项目获全球最高分,通过对接国际规则、聘用外籍调解员等方式传递“和为贵”的东方智慧。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则通过“国际爱心包裹”“国际微笑儿童”等“小而美”的公益项目,在3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援助,惠及超256万人次,以民生项目为纽带搭建友谊桥梁,实现了中外民心的深度联结。
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廖双辉与观察者网副总编辑梁顺龙分别从气候外交与国际传播视角分享洞见。廖双辉提出,气候议题为民间外交提供了重要介入空间,社会组织应发挥灵活性与连接力优势,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金司南研究院通过举办绿色金融百万谈论坛、中外气候慈善十年行动对话等活动,搭建了国际机构交流平台,其探索的“智库+基金”模式在进博会期间获中东、非洲地区积极响应,为产业赋能的民间外交路径提供了实践参考。梁顺龙则结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强调民间外交需善用互联网话语体系,通过引进无语哥等海外网红,用他们在中国的真实、鲜活体验触达全球受众,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人工智能时代的民间外交创新成为研讨热点。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封帅提出,AI技术正从主体、工具、内容三方面重塑民间外交形态。浙江元音科技的AI公益短片、北京语言大学的中缅英多语言翻译系统在缅甸地震救援中的应用等案例表明,AI不仅降低了民间外交的参与门槛,更打破了语言障碍,让小微企业、普通个体都能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参与者。同时,专家也提醒需警惕数据安全与数字鸿沟可能带来的新挑战。
大家认为,民间外交正呈现主体多元化、合作专业化、传播年轻化的趋势,需进一步完善制度支持,简化审批流程,建立资金奖励机制;在传播层面,应从官方叙事转向民间体验分享,借助海外网红、社交媒体等载体,以真实故事引发跨文化情感共鸣;在合作领域,可探索“智库+基金”“技术+公益”等创新模式,推动气候治理、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此次研讨会搭建了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交流的重要平台,与会者一致认为,民间外交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未来,需进一步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等多方资源,以文化为桥、以民生为基、以技术为翼,推动民间外交在更广阔领域实现深度发展,为中外民心相通注入持久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