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点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访意大利前社会团结部部长保罗·费雷罗

0
分享至


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革、不确定性持续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理念与发展模式正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近日,意大利前社会团结部部长保罗·费雷罗(Paolo Ferrero)在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海外研究国际论坛(2025)”期间,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式现代化路径、全球治理等关键议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费雷罗从西方视角出发,直面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知误区,深入解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极世界、市场与规划相结合等中国理念的核心价值,不仅肯定了中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环保合作等领域的努力,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的新范式,为全球应对发展难题、完善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人类文明贡献了怎样独特的思想财富?

保罗·费雷罗:与西方主流理论相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很多创新与独特之处。我认为,在全球层面,有两个方面尤为关键。一是针对全球南方国家和谐平等发展的主张,核心在于实现一种不会造成不平等、反而能改善全体人民生活条件的经济发展。这对全球南方国家来说是首要问题。二是关于致力于构建多极世界。在多极世界里,拥有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政治制度、不同身份的各国人民能够共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论坛发言中,您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两个重要理念,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是哪两个理念,发挥了什么作用?

保罗·费雷罗:首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理念。我认为,这一理念对人类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具有决定性意义。西方社会长期秉持“文明冲突论”,宣扬西方至上,并试图将自身价值观强加于世界其他地区。这一论调是错误的,最终可能引发局部冲突甚至战争。中国提出的主张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在合作与平等的框架内处理彼此差异。我认为,这正是破解文明冲突的核心——因为在当下,若摒弃以共赢为导向的理念,人类社会就会陷入对抗、隔阂甚至冲突的困境,而唯有平等合作,才能走向持久和平与发展。只有以和平与安全为基石,推动全球对话,摒弃导致人类走向毁灭的战争风险,才能为合作铺平道路。这正是中国当前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的方向。

其次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环保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和平问题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们需要一个合作与和平的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中哪些议题特别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您对中国未来五年有何期待?

保罗·费雷罗:除了我之前提到的国际政治与治理相关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之外,另一个受到大家关注的重要议题是收入再分配、保障和改善民生等议题,中国正在通过高质量发展来优化分配制度。这对中国的发展是有益的,对全球南方国家甚至西方国家也具有启示意义。因为经济发展若缺乏合理的分配机制与制度约束,就会出现类似西方社会中常见的不平等现象——民众生活条件虽有改善,但精英阶层却获利更多。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重要主张,其核心举措便是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我相信这样的发展理念与政策将进一步得到落实。

此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中国正持续推进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完善。这一过程始终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客观规律,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市场体系等领域的改革,依托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步优化社会关系,不断缩小发展差距。在我看来,这又将开启一个新的伟大发展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您认为中国的中长期规划模式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哪些启示?

保罗·费雷罗:我认为中国的发展印证了一个重要结论:在兼顾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应对结构性挑战等方面纯粹依赖市场自我调节的模式会面临更多局限,其成效不如将市场活力与科学规划相结合的模式。

中国发展中“规划”的核心,在于借助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凝聚发展共识,共同确定符合国家利益与民众诉求的长期目标,并通过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推进目标落到实处。这种模式,与单纯追求资本效率、容易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西方模式相比,更能兼顾发展的包容性与可持续性。

中国的发展模式——市场与规划相结合,并非对市场机制的否定,而是对新自由主义“市场万能论”的理性修正。它既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通过科学规划弥补了市场可能存在的失灵现象。这种模式具有独特的适配性与有效性。这一实践不仅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宝贵参考,也对西方社会具有启示意义。它证明了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以及通过合理调控实现共同发展的可能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论坛发言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为多极化的世界奠定了基础。基于这一判断,请问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核心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它能否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一条可借鉴的新发展范式?

保罗·费雷罗:西方国家的发展是通过建立等级制度实现的。这些等级制度往往以军事、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形式存在。显然,中国的发展中不存在这些元素。中国的发展体现了共同发展的可能性。我认为,这是今天我们讨论的核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参加此次论坛有何感想?

保罗·费雷罗:我认为,论坛作为全球层面的思想交流与辩论平台,为包括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知识分子、共产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等提供了共同探索和应对全球性挑战之道的机会。中国在向世界发出饱含中国智慧的全球倡议的同时,也应提供对话与辩论的机会——既表达自身观点,也倾听他人声音。我认为,这非常有意义,因为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全面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褚国飞

特约记者 李凯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赵琪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社会科学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18414文章数 2557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