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也能让我把更多类似的报道带给大家,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
我见到橘妈那天,她抱着那床绣着小橘子的被子,像抱着还活着的孩子。她的眼神里有血丝,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像刀子割在心上。她告诉我,怀孕时所有常规检查都显示“未见明显异常”。B超里,宝宝的轮廓一天天清晰,她给孩子起了小名——橘宝。直到出生第三天,黄疸没有减轻,反而加重。医生三天后把基因报告交给她,语气沉重:“孩子确诊为罕见的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国内没有特效药,只能通过对症治疗维持生命。”病种的具体名称,目前暂无相关信息需要进一步核实。那一刻,三个字“罕见病”像一记重锤,砸在她的胸口。
从确诊开始,橘妈把生命和时间都放在了求医上。她辞掉了稳定工作,带着孩子在全国各大专科医院跑了又跑。北京协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名字,几乎被她和丈夫念了个遍。行李箱里,常备的是营养制剂、常用药、换洗衣物,还有那床小被子——孩子不离身的慰藉。
数字冷却而刺骨:三年里,橘宝先后27次被送进ICU抢救。橘妈回忆,ICU平均每天费用约8000元,单这一项就接近150万。进口营养制剂和对症药物每月约1.2万。来回路费、住宿、基因检测、专家会诊……她把夫妻多年积蓄花光,卖掉婚前买来的房子,还向亲友借了40多万。累计支出接近两百万元,这是一个家庭的全部积累。
![]()
有人劝她放弃,“这病治不好,别再折腾了”。有人冷漠地算账,觉得不划算。她说,橘宝第一次叫她“妈妈”的那一刻,她再也放不下。她的回答很简单也很残酷:“只要他还有一口气,我就不能放弃。”
长期高压和持续奔波,把她34岁的容颜拉扯成了另一个年纪。她回忆起那段最煎熬的日子:在ICU外等候整夜,手脚冻僵,却不敢睡过去;一夜之间,黑发冒出大片白发,短短一个月几乎全白;体重从110斤降到85斤,手指像儿童的手臂那般纤细。她在走廊里崩溃大哭,护士们出来安慰,她继续回到那扇ICU门外,守着病床上安静或痛苦的孩子。
她的身体撑到了极限,精神也被榨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母亲在医疗体系和经济压力之间,不断被逼出新的坚持方法,但这种坚持的代价,有时候是整个家庭的未来。
![]()
2023年夏天,橘宝离开了她。那天,医生说“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她抱着孩子冰冷的身体,哭得几近失去意识。处理后事时,她坚持把墓地选在离家只有五分钟路程的公墓,理由是“想他了就能去看”。从那以后,她十天半月去一次墓地,带孩子生前爱吃的饼干、喜欢的橙色小玩具,或一束小雏菊,像做着一种每天都能完成的功课。她说:“我再陪橘宝一会儿,他一个人在这儿会害怕的。”
听完她的故事,我有几点感受想说出来。第一,孕期常规筛查的覆盖范围有限。医生当时也说过,很多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在常规产检中难以发现,发病率虽低,但一旦发生,家庭的负担和社会成本很大。第二,当前的医疗救助与社会支持体系,对罕见病家庭的保护明显不足。面对高昂的救治费用和长期护理需求,很多家庭会被拖垮。第三,这既是医学问题,也是制度问题、道德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公共政策介入——扩大新生儿和产前筛查的能力、建立罕见病救助基金、完善商业保险与社会救助的衔接、提高基层医疗对罕见病的识别能力。以上这些建议,需要多方协同推进并获得权威认可与落实。
我也想提醒大家:面对罕见病家庭,不仅仅是金钱的捐助,更多的是社会的理解和制度的完善。我们不能把责任全部丢给病患家庭,让他们在绝望中孤军奋战。
最后,我想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我们如何平衡“高成本治疗”和“公平可及的医疗保障”?你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哪些责任?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也欢迎把你知道的类似故事留言分享,帮助更多人看到这些被忽略的生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