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行记
追寻心中的太阳
张和平
半个多世纪的等待,终于在初秋的晨光中化为现实。从小学课本里那句“韶山,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到如今年逾花甲亲临这片圣地,这趟旅程不仅圆了一个梦,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
毛泽东同志故居——上屋场(图源:韶山市人民政府网)
晨光中的毛泽东铜像广场,天高云淡,松柏苍翠。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静默肃立,以鲜花与鞠躬表达着不变的敬意。当我们的花篮缓缓献上,时间仿佛凝固——六十年岁月流转,那份深植于心的情感却愈发醇厚,我们三鞠躬,深情缅怀。铜像高10.1米,寓意着十月一日的永恒记忆。主席手握书卷,目光如炬,恰如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那个宣告民族新生的伟岸身影。作为一名曾在人民军队服役27年的老兵,临别时,我庄重地抬起右臂,这个军礼,献给缔造这支军队的人,更献给一个永不磨灭的时代。
![]()
毛泽东铜像(图源:韶山市人民政府网)
沿着瞻仰大道缓步前行,不久便来到了毛泽东故居。这座“一担柴”式的农舍静卧在青山绿水间,见证了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生命在此诞生。故居门前有两方水塘,东塘荷叶田田,散发着荷的清香;西塘清澈如镜,依稀可见少年毛泽东畅游的身影。走进院落,每一件农具都在诉说往昔:墙角的石碓曾舂过多少艰难岁月,墙上的木犁耙开垦过多少希望!
在主席的卧室,一张书桌,一盏桐油灯,见证了他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在这,他读完《盛世危言》后勃发了救国救民之志;也是在这里,韶山第一个中共支部悄然成立。走过天井,便是主席大弟毛泽民与小弟毛泽覃的卧室。看着他们英俊而年轻的遗照,我心中一阵悲楚——毛泽覃牺牲时年仅29岁,毛泽民牺牲时也仅47岁!他们用最灿烂的年华,换来了民族的黎明。
带着满心的感慨,我们乘车前往滴水洞。这里三面环山,清幽寂静,1966年毛主席最后一次回韶山时在这里居住了11天。一号楼内的陈设极为简朴。最让我感动的是浴室内挂着的那件崭新睡衣的故事。导游深情地告诉我们,这件睡衣主席从未穿过,他坚持穿的是一件补了73个补丁、穿了二十多年的旧睡衣。他曾对工作人员说:“该省还得省,我省一点,人民生活就会好一点。等到有一天全国人民都能穿上这样睡衣,我再穿新睡衣吧。”听闻此言,我瞬间潸然泪下。一国领袖,其心系人民、严于律己竟至于斯!
最后的行程是纪念馆。这里的遗物展给了我们最直接的心灵冲击。补丁摞补丁的睡衣,连鞋匠都不愿修补的皮拖鞋,接长拼大的旧衣裤……最让人泪目的是被主席雪藏26年而不为人知,他的爱子毛岸英烈士的几件遗物——衬衣、袜子、军帽,这不是普通的遗物,这是一位老父亲深埋心底的泪水呀!
夕阳西下,回眸这片红色土地,所有的见闻在心头汇聚成清晰的答案。为什么近五十年过去,人民依然如此深沉地怀念他?因为他用哲学思想照亮了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道路;因为他满门忠烈,六位至亲为国捐躯;因为他彻底消灭剥削制度,让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主人;因为他大公无私,心若星辰,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更因为他用一生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汽车缓缓驶离韶山冲,当回望这次红色之旅,我感到心中那轮升起于童年的“红太阳”,历经岁月洗礼,如今愈发温暖明亮。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和平(安徽桐城人,四川省公安厅退休民警,二级警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来时的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