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月球,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总是荒凉寂静的灰色世界。这个没有大气层庇护、缺乏液态水的天体,长期以来被科学家定义为"超还原环境"——铁元素在这里本该以金属态存在,就像地球上出土的陨铁那样纯净。然而嫦娥六号从月背带回的"土特产",却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赤铁矿晶体,正闪烁着橙红色的微光,像极了地球铁器上斑驳的锈迹。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这种学名为α-Fe2O3的矿物,在地球上再普通不过。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子与氧气联手,就能让铁制品表面生成这层红褐色保护膜。但月球的极端环境让这个发现显得格外诡异:昼夜温差超过300℃的真空世界里,既没有游离氧也没有液态水,三价铁氧化物究竟如何诞生?山东大学凌宗成教授团队在《科学进展》发表的论文给出了惊人答案——这些微米级的"月球铁锈",很可能源自太阳系最暴烈的地质事件:小行星撞击。
透射电子显微镜拍摄的图像显示,赤铁矿晶体与陨硫铁颗粒紧密共生。就像法医通过伤口形态还原凶器,科研人员从这种特殊结构中解读出惊天动地的往事:当直径数百公里的小行星砸向南极-艾特肯盆地时,瞬间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万亿吨TNT炸药。撞击产生的高温高压不仅熔化了月壳,更撕裂了陨硫铁(FeS)的分子结构。硫元素在4000℃高温中汽化逃逸,而铁元素则与撞击释放的游离氧结合,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结晶成赤铁矿。
![]()
image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场宇宙级"铁匠铺"作业还留下了磁性副产品。研究团队发现的磁赤铁矿(γ-Fe2O3),其剩磁强度足以解释困扰学界半个世纪的月磁之谜。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的局部强磁场,很可能就是数十亿年前那次撞击产生的"化石磁力"。就像考古学家通过陶片还原古代文明,这些比头发丝还细的矿物颗粒,正在重写月球的演化史诗。
这项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地外天体氧化过程的认知。在传统理论中,月球就像个永不生锈的铁疙瘩,而如今嫦娥六号的样品证明,极端还原环境下同样能孕育高价态氧化物。这为解读火星赤铁矿矿床、小行星表面风化层等现象提供了全新视角。正如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所言:"我们找到了一把钥匙,它可能打开太阳系氧化反应博物馆的大门。"
![]()
image
随着更多月壤样品被拆解分析,那个曾被认为"死去"的月球,正通过矿物密码向人类诉说它波澜壮阔的前世今生。下次仰望夜空中皎洁的月轮时,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邻居——在那片银灰色的荒漠之下,藏着整个太阳系最壮丽的化学反应史诗。
![]()
image
![]()
imag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