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阿姨今年刚过了55岁,平日养成了晚上临睡前再倒上一杯水带进卧室的习惯。她总觉得喝点水能防止半夜口渴,顺带还能“润润血管”。可没想到,最近几次夜里总是被憋醒,好不容易迷糊一下,第二天起床肿的眼皮让她很头疼。
她忍不住问身边朋友:“难道晚上喝水真的有害?”这反而让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别紧张,晚上喝点水保心脏”,有人却提醒,“千万小心,有些水晚上不能碰!”现实生活中,像刘阿姨这样困惑的人不在少数。
![]()
晚上睡前到底应该喝水吗?比起夜宵,哪种更毁健康?又有哪些水,是睡前坚决不能碰的?
不少中老年朋友认为,晚上喝点水既能补充水分还预防血液变“黏稠”,这听起来有几分道理,但如果方法不对,反而有害无益。权威医学数据显示,近70%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在凌晨,其中,与夜间血压波动和排尿紊乱有关。
晚上喝水过多,尤其是睡前1小时内喝下超过300ml水,会加重肾脏甚至心脏负担,导致夜间频繁起夜、休息质量下降。长期如此,睡眠紊乱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上升成正比。
![]()
更值得关注的是,“并非所有水都适合在夜间饮用”,相比夜宵摄入的油脂和高糖,睡前乱喝水因夜间代谢慢,反而能够影响水钠平衡和身体循环。
例如,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部分人群因喝到高盐或高糖的水,不仅没补水,反而诱发凌晨高血压,甚至血糖波动。尤其是对于高血压、高血糖或肾脏功能偏弱者,睡前错误饮水是一大健康雷区。
不少人分不清哪些水适合晚上喝,于是将“水多喝点总没错”奉为圭臬。事实上,权威医生已多次警告:有三种类型的水,睡前最好远离,否则可能带来大于夜宵的危害:
![]()
高糖饮料(果汁、含糖茶饮)
睡前饮用含糖量高的饮料,会使夜间血糖水平异常波动。来自《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的数据显示:临睡前若血糖波动剧烈,第二天起床后头晕、口渴概率上升约14%,同时增加夜间小便频率,干扰深睡眠,甚至诱发夜间低血糖风险。
自制“浓汤、水煮菜水”
这类看似健康的“养生水”,本质上常含过多盐分或调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夜间摄入过量钠盐,会造成细胞水-钠失衡,表现为眼皮和四肢浮肿。
![]()
很多人没意识到,晚上喝一碗“鸡汤”或“蔬菜煮汤水”,钾钠浓度远高于普通饮用水,诱发夜间高血压,第二天眼肿、困倦概率较高。很多中老年人都喜欢的一杯蔬菜汤或肉汤,就这样悄悄变成了健康隐患。
久置的保温杯水、二次烧开的凉白开
晚上把水烧好放在保温杯、第二天再喝,不少人图方便。但实验证明,水长时间闷在容器、反复加热,易滋生亚硝酸盐和细菌。
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检测结果表明:保温杯里久置8小时后,亚硝酸盐浓度较新鲜开水提升近20%。这种水如果睡前喝下,对肠胃健康不利,甚至给肾脏添麻烦。
![]()
夜里适度补水,须遵循正确方式。专家建议,晚上最后一次饮水应在睡前半小时完成,且量不宜过多,一般100-150毫升为宜。具体来说:
选择温开水,避免可乐、果汁等高糖饮料;避免高盐、高汤类水分,蔬菜煮水、咸汤尽量午餐食用;新烧开的饮用水,凉至室温后饮用,杜绝反复烧开的水;有夜间起夜史、高血糖高血压人群,建议夜间饮水减半;切忌“枕边带水杯”,减少卧室饮水诱惑,让身体自行调节循环节奏。
许多人担心夜里口干,其实,只要日间分时段科学补水(每天7-8杯、约1500-1700ml),晚上不必再强行喝大杯水补“进度”。一旦起夜频繁、眼肿脸胀,应重点检查睡前饮水、晚餐饮食及是否患有潜在慢性疾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