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千语妈妈
来源丨千语育儿课堂
你家有没有这种情况:
自己每天累死累活地照顾孩子,给他做饭、洗衣,督促他学习,但孩子看到你就烦,一听到你说话就翻白眼。
相反,很少关注孩子,没给孩子做过一顿饭,也不会在变天时提醒穿件衣服,学习上就偶尔过问的老爸,反而更得孩子的喜欢和尊重。
![]()
你 以为这是孩子不懂感恩,分不清好坏,但事实上,这其中恰恰包含了亲子关系中一个很脏,却很现实的潜规则——
付出换不来尊重,距离才会产生美。
![]()
妈妈的付出,换不来同等的感恩
大多数妈妈对孩子的付出,都换不来同等的感恩 。
相反,会成为孩子排斥、逃避,甚至厌恶的对象。
这就是很残酷的事实。
从一位孩子的吐槽中可见一斑:
每天一回家,我妈就跟在屁股后面催“快写作业”、“这么简单能不能搞快点”、“衣服怎么搞这么脏,就不能爱干净点嘛”、“别光吃肉,多吃点蔬菜”……
妈妈 什么都想管,一看到我不是批评就是不满 ,感觉不是在被骂,就是在被骂的路上。
爸爸就不一样了, 除非犯了大错, 否则绝不 不干涉我。
我可以在沙发上蹦跳,可以在房间大吼大叫,可以不用小心翼翼担心把衣服搞脏……
这其实对妈妈很不公平,因为爸爸什么事都不用做,脏活累活全 是 妈妈操持,他当然可以心平气和,美美隐身。
孩子是舒坦了,房间乱了是妈妈在收拾,衣服脏了是妈妈在洗。
可事实就是,妈妈的付出很难被看到 。
因为人都是自私的,只会关心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对他人很难有同理心。
别说人了,连狗都是这样的。
明星黄子韬 就 吐槽 过 他家的狗:
我每天给它铲屎、洗澡、打扫狗窝,但它看到我就躲。
一看到“妈妈”,就冲过去亲亲抱抱举高高。
明明我才是那个照顾它的人好吧,没有我它天天吃什么喝什么,还得住垃圾堆。
你看,一条狗都会本能喜欢那个不骂它、陪它玩的人。
更何况是人?
![]()
妈妈的过度付出,是一种变相控制
妈妈的过度付出,是一种变相控制。
看到这句话,很多妈妈都想骂人。
“我们辛辛苦苦做一堆事,不都是为孩子好,怎么就变相控制了?”
那不妨先回答几个问题 :
你辅导孩子作业,是不是希望他能考高分? 至少态度端正 ?
否则你就会脾气暴躁,责怪他不努力不上进?
你教孩子爱干净,是不是希望他能体谅你的辛苦?做事能有分寸?
你教孩子吃饭荤素搭配,是不是为了 缓解 对孩子身高 、 体重,亦或是健康的焦虑?
不管出发点是好是坏,一旦付出后期待回报,我们就会陷入更深的焦虑。
因为孩子的行为往往跟期待相反。
于是, 为了让他的发展 更 符合期待,我们会定更严苛的规则,说更严厉的语言,做更越界的事。
而这就是控制。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受恩者恶意”, 是指一个人在受到他人恩惠时,不仅不会感激,还会心声恨意。
这不仅仅是知恩不图报,而是他感受到这份施恩背后,是“我都已经……你就应该……”的道德绑架。
![]()
亲子关系要有爱,但更要距离
鲁迅先生说 : 教育根植于爱,但不能只有爱。
这句话道破了“母亲拼命付出,却不被孩子待见”的核心。
当母亲的行为完全根植于深切的爱与关怀,但教育方式若只有事无巨细的“爱”,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感到厌烦。
![]()
父亲看似“什么都不做”,但可能 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爱,如信任、空间和默许。
而这才是孩子成长出独立自主、自我认知、积极探索的肥沃土壤。
所以,从成为母亲那一刻,我们就要告诉自己 ——首先为自己而活,让自己开心,才是我们的人生课题。
孩子因我们而来,却不属于我们。
你需要给他爱,但不要事无巨细,更不要用自我牺牲来培养孩子。
因为 这 注定是两败俱伤。
一位妈妈 分享自己的故事:
为了学习问题, 我 每天跟 女儿 争吵,要求 她 少玩手机,争取中考考好。
可孩子却越管越叛逆,甚至离家出走。
在明白学习是孩子的人生 课题 ,所谓升学只是自己 的 焦虑和期待,是自己的课题 后 。
于是,我只制定一个大的管理框架,在细节上不再过度管控。
比如衣服 穿得够不够, 每天 作业 的正确率,说的话符不符合大众价值观,都不再操心 。
我花更 多时间打扮自己,空了多看一本书,哪怕 自己 玩玩手机。
心情好了,就跟孩子闲聊一下,帮她调整一下心情 。
除非孩子太多分,否则不 轻易 给建议。
本以为事情会变得糟糕,结果孩子反而跟她亲密了。
不用她主动问,孩子就会跟她吐槽学校里的见闻。
她不给建议,孩子自己都会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改进方案。
有句话说得很对“距离产生美”,这种美是敢让孩子犯错,允许他不完美的松弛。
这份信任的底色,才是孩子自我探索完善的精神力量。
![]()
好的教育,父母只管沃土,把生根发芽交给时间
一位妈妈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从小,儿子就格外调皮,老师反映他上课不专注。
回家写作业也经常歪七倒八,那字写得不忍直视。
就连同龄孩子都觉得很简单的计算,都要掰手指算半天。
但她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
她没有因此责骂孩子,而是花时间设计一些学习小游戏, 开心 放 首位,知识学习其次 。
5年级前,孩子成绩平平,甚至算得上倒数。
但因为她持续的鼓励,孩子一直 有强烈 “我能行” 的自信 。
![]()
加上她持续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引导,孩子逐渐发展起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尤其是 当 所有孩子都 在 讨厌写作 时 ,自己孩子却沉迷其中。
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开始有提升成绩的想法,然后就顺其自然地开始变得自律 。
为了提高作业效率,他甚至在课间就能完成当天的全部作业。
回家后, 孩子 会 主动 花更多心思在 难 题型上,而且这个过程孩子感觉不是痛苦,而是兴奋,他说“每做对一道题,我都超有成就感。”
你看,教育不是逼着孩子在一开始就保持优势,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纠正 、 强调 、 纠缠。
关键是给他的兴趣、自信打好基础。
一旦他的内在力量觉醒,想要表现自己,他就能立刻爆发惊人的力量。
更关键的是,这位妈妈赢得了孩子的尊重 。
孩子 能感受到妈妈对他的理解,在困难时义无反顾的支持。
所以上初中后, 孩子 不仅没叛逆,反而成长为一位愿意为妈妈遮风挡雨的男子汉。
到最后:
吃穿住行的付出就像清风,吹过了,不会给孩子留下任何痕迹。
而过度纠正、批评,是苦口的药,更招致反感厌烦。
在孩子的精神世界多耕耘,给他兴趣培养、自我价值发展的机会。
允许他去犯错,引导他去思考。
当他的精神力量丰盈,自会结出包容、清醒、奋进的果实。
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