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85岁,她是一群“特殊孩子”的妈妈

0
分享至

近日,2025年度“上海好人”名单发布,经评审审议、社会公示等环节,普陀区推荐的85岁退休党员、坚持16年做“阳光孩子”好妈妈的董志萍获评2025年度“上海好人”。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2025年度“上海好人”董志萍

推开董志萍家的门,第一眼看见的是沙发上堆满的七彩串珠作品。十二生肖栩栩如生,爱心挂件缀满墙面。这位85岁的老人笑容温暖,回忆着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从教室到“阳光之家”的温暖转身

2008年的一个春日,居委会主任的登门拜访,让董志萍的生活轨迹发生了温暖的转变。“‘阳光之家’需要教手工的老师”,这句简单的话,让这位退休教师与一群特殊的“孩子”结下了十六年的不解之缘。

那时的董志萍从未接触过残障人士教育,面对“阳光之家”这些特殊的学员,她坦言:“第一次走进教室,我仿佛回到了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时候,紧张又快乐。”学员们年龄从18岁到60岁不等,智力障碍程度各不相同。这位教了三十多年书的老教师,开始了新的教学探索。

没有现成教材,她就自创教法。每天晚上,她戴着眼镜伏案备课,把编织步骤一笔一画地画在纸上,配上简单明了的文字说明。“得让他们看得懂。”翻开她的备课笔记,每一页都工整记录着教学要点:“明日课程,教穿六粒珠,大部分同学需要手把手教。”

在她的课堂上,有个姑娘让她印象特别深刻:“长得可漂亮了,就是数数老是分不清5和6。穿珠子时少穿一粒,整个作品就变形了。”董志萍从不着急,总是耐心地拆了重来。“一遍不会教两遍,两遍不会教三遍。他们是孩子啊,慢一点有什么关系?”


董志萍家里摆放的串珠作品

十六年如一日的陪伴与坚持

这份“母爱”,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不断深化。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董志萍会在开课前组织家访,认真记录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环境。“他们的爸妈把他们交到我手上,我就要对人家负责。”这句朴实的话,成了她十六年坚守的信念。

除了手工技能,她更注重培养学员的品德。她在课堂上建立了“一帮一”小组,让能力强的帮助能力较弱的。而给学员们过生日、发奖状、订报纸,这些都是她亲自操办。“看到他们因为得到认可而露出的笑容,比什么都值得。”

去年10月24日,因年事已高,董志萍不再亲自前往站点上课,但教学从未停止。“我们现在有个微信群,叫‘阳光编辑组’。”她熟练地打开手机展示。每天清晨,她会在群里发“新闻早班车”和摘抄语录,鼓励学员们抄写朗读,保持学习。

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为什么能坚持十六年?董志萍想了想:“我1966年入党,我们那代人就信‘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抚摸着胸前的党徽,她的目光坚定:“党员就是一面旗。这些孩子需要我,我就一直在。”

在她的影响下,家人也成了坚强的后盾。“备课到深夜,我爱人就帮我准备材料,孩子们也一直很鼓励我做这件事情。”她家中满墙的荣誉证书里,“五好家庭”奖状被她视若珍宝。

最让董志萍自豪的是学员们的成长。她与爱心企业家们一起组织过串珠作品义卖,起拍价100元,最终有80余件作品成功成交;上海“爱的教育”研究会还专门订制了带有会标的串珠卡套。“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手工作品被认可,那个自豪的样子,比我拿什么奖都高兴。”

如今,董志萍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张与学员的合影:一起过生日的欢乐场景,作品义卖成功时的激动瞬间,家访时的亲切交谈……每张照片背后,都记录着这十六年来的温暖点滴。

五彩的串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董志萍十六年来播撒的爱与希望,在每个“阳光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只要他们需要,董妈妈一直都在。”

这句话,她说了十六年。而这份承诺,还在继续。

上观号作者:上海普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4998文章数 75778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