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标叔。
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关于中老年人沉迷短视频的事情。
![]()
家中的爸妈、爷爷奶奶,是不是每天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的时间比你还长?清晨睁眼第一件事是摸手机,吃饭时盯着屏幕,深夜还在被窝里刷得津津有味。
你以为他们只是打发退休时光,却不知道一场针对4亿中老年人的“数字围猎”早已悄然展开。
![]()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24年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相关数据,截至2024年6月,我国50岁以上中老年网民规模已超3.66亿人,60岁以上网民也突破1.57亿人,加上50岁以下近4000万中老年群体,整个中老年人网民规模逼近4亿大关。
这些本应享受晚年生活的长辈,正在被短视频的算法、套路层层裹挟。健康被透支、养老金被掏空、家庭关系破裂,甚至有人因此付出生命代价。
![]()
这绝非“老人糊涂”那么简单,背后是平台精心设计的成瘾机制、精准投喂的虚假信息,以及针对中老年人心理弱点的精准收割。
![]()
3招让中老年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短视频对中老年人的围猎,从不是随机行为,而是一套经过反复验证的“组合拳”,每一招都精准命中中老年人的软肋。
![]()
中老年人刷短视频时,往往会对自己认同的内容多停留几秒、点个赞。这个简单的动作,会被算法牢牢记住,进而不断推送类似内容,形成一个封闭的“信息茧房”。
第三方平台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老年群体月人均使用网络时长达129小时,其中短视频以35.1%的占比高居使用时长榜首。
也就是说,中老年人平均每天要花4个多小时刷短视频,而他们看到的内容,早已被算法筛选成“量身定制”的洗脑包。
![]()
很多人以为年轻人的游戏才容易上瘾,殊不知短视频针对中老年人设计的成瘾机制,威力更甚。
短视频的“无限滚动”“自动播放”功能,让中老年人无需手动操作,就能持续接收新内容,大脑在不断的新鲜感中逐渐依赖。
![]()
更隐蔽的是“间歇性强化”套路,平台会随机推送中老年人特别感兴趣的内容或小额红包,就像老虎机一样,让他们总期待下一个“惊喜”,从而舍不得放下手机。
部分平台推出的“看视频领红包”功能,每个视频只给几分钱,一天下来最多赚一两块,但对节俭惯了的中老年人来说,这种“不劳而获”的小利极具吸引力。
![]()
工信部调研发现,超过40%的老年网民表示“为了领红包,每天都会刷够一定时长”,这种奖励机制让刷视频从娱乐变成了“任务”,成瘾性大幅提升。
短视频最狠的一招,是精准拿捏中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甚至刻意离间他们与子女的关系,让自己成为中老年人的“精神寄托”。
![]()
中老年人普遍害怕被社会淘汰、担心不被子女理解,短视频就专门推送“子女不孝”“婆媳矛盾”“老人被忽视”等内容,让他们产生强烈共鸣。
当子女对这些视频内容提出质疑时,中老年人会陷入对抗情绪,而短视频此时又会推送“老人要有自己的主见”“晚辈不懂长辈心”等内容,让他们觉得只有短视频才懂自己。
![]()
健康、财产、家庭全失守,后果触目惊心
短视频对中老年人的伤害,远不止“浪费时间”那么简单,而是全方位的“摧毁”,从健康到财产,再到家庭关系,无一幸免。
![]()
中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本就逐渐衰退,长期沉迷短视频更是让健康状况雪上加霜。
眼科医生临床数据显示,近年来60岁以上老年人青光眼、干眼症的发病率大幅上升,其中30%与长期刷短视频有关。
![]()
武汉62岁的陈阿姨连续一周刷短视频至凌晨3点,导致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险些致盲,这类案例在各大医院屡见不鲜。
除了眼睛受损,长期久坐刷视频还会引发颈椎病、腰椎病,熬夜刷视频则会导致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等问题。
![]()
更严重的是,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不足会直接降低老年人大脑清理代谢废物的能力,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
短视频背后,一条专门收割中老年人的产业链早已成型,保守估计每年规模超过3000亿元,手段隐蔽且狠辣。
![]()
健康焦虑收割:2024年中国中老年保健品市场规模达3860亿元,其中线上渠道占比28%,约1080亿元通过短视频引流成交。
浙江市场监管局2025年抽检发现,32%的老年保健品存在虚假宣传,17%是“包治百病”的“神药”,60%的产品非法添加西药成分。
![]()
投资陷阱收割:短视频里的“国宝帮”“理财导师”专门忽悠老年人,将几十元的赝品文物说成“能升值的国宝”,把非法集资包装成“稳赚不赔的理财”。
![]()
2024年古玩市场60岁以上买家占比超60%,短视频平台相关销售额保守估计约200亿元。
河南某直播间虚构“雷氏家族回收藏品”剧本,单月骗取3.5万元;广东湛江一个维权群里,86位老人累计被骗超2000万元。
![]()
隐形扣费收割:短视频平台的“自动包月”“免密支付”功能,成为收割老年人的利器。
年轻人能轻松取消订阅,但很多老年人不会操作,导致软件早已不用,却还在月月被扣费。
![]()
更有骗子冒充短视频平台客服,以“取消会员”为由诱导老年人开启屏幕共享,进而盗取银行卡信息
很多家庭因为短视频陷入矛盾,曾经和睦的亲子关系变得紧张。
中老年人沉迷短视频后,会减少与家人的交流,甚至拒绝参与家庭活动。
![]()
有子女反映,春节全家团聚时,父母全程盯着手机刷视频,吃饭时敷衍应答,聊天时心不在焉。
更严重的是,中老年人会轻信短视频里的“育儿经”“家庭相处之道”,对子女的生活指手画脚,引发激烈冲突。
![]()
部分中老年人还会因为短视频内容与子女产生分歧,比如相信“吃保健品能治病”而拒绝正规治疗,相信“虚拟货币能暴富”而偷偷投资,子女劝阻时就指责子女“不孝”“不懂新知识”,导致家庭关系降到冰点。
最让人痛心的是,有些中老年人在短视频虚假信息的诱导下,走上了绝路。
![]()
为何中老年人成“易猎目标”?4大原因揭开残酷真相
短视频能轻易围猎中老年人,并非偶然,而是生理、心理、信息素养等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
1.生理衰退:精力有限,难以分辨复杂信息
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的精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会下降,对复杂的逻辑和证据缺乏判断力。短视频里的内容大多只强调结论、输出情绪,不讲证据和逻辑,这种简单粗暴的表达方式,正好契合了中老年人的认知习惯。
2.心理孤独:渴望认同,短视频成“精神寄托”
很多中老年人退休后生活单调,子女忙于工作无法时常陪伴,内心充满孤独感和被抛弃的焦虑。短视频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种精神空缺。
![]()
3.信息素养不足:不懂套路,容易轻信虚假内容
根据工信部数据,虽然中老年人网民规模庞大,但超过60%的老年网民信息素养不足,对AI合成、演员扮演专家、剪辑造假等套路缺乏识别能力。
4.平台纵容:逐利至上,刻意忽视风险
部分短视频平台为了流量和收益,对针对中老年人的虚假信息、诈骗内容采取纵容态度。算法会持续推送能吸引中老年人停留的内容,哪怕这些内容是虚假的、有害的。
![]()
面对短视频对中老年人的围猎,不能只怪老年人“糊涂”,也不能单纯指责子女“陪伴不够”,需要家庭、平台、监管多方发力,共同为中老年人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子女是保护中老年人的第一道防线,与其强行阻止,不如主动引导。
多花时间陪伴父母,带他们参与线下活动。
![]()
沟通时避免指责,多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他们的需求,用温和的方式纠正他们对虚假信息的认知。
短视频平台不能只追求流量和收益,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真正落实适老化改造。
开展老年数字素养科普,在APP内推送防诈骗、识别虚假信息的知识,帮助中老年人提升信息素养。
![]()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监管部门发力,用制度规范平台行为。
开展社区科普活动,通过讲座、宣传册等形式,向中老年人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升他们的防骗能力。
结语:
4亿中老年人的数字安全,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短视频本应是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工具,却被部分平台和不法分子当成了“收割”的利器,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
![]()
子女多一份陪伴和引导,平台多一份责任和担当,监管多一份力度和保障,才能让中老年人在数字世界里安全遨游,真正享受短视频带来的快乐,而不是被短视频围猎的痛苦。
你家有沉迷短视频的长辈吗?他们遇到过哪些奇葩的虚假信息?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一起为保护中老年人的数字安全出谋划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