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陆军部长丹·德里斯科尔在镜头前直言“我们被防务承包商骗了”时,这场持续多年的军工利益链黑幕,终于被撕开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这位掌管着全球最庞大陆军装备采购的官员,用“欺骗”二字定义了美国军工复合体与政府、民众之间扭曲的关系,更将洛克希德·马丁、雷神技术等巨头推上风口浪尖。
一、天价零件背后的系统性腐败:4.7万美元的旋钮与15美元的成本
![]()
德里斯科尔的愤怒并非空穴来风。以洛克希德·马丁旗下西科斯基公司生产的“黑鹰”直升机为例,其屏幕控制旋钮整套组件售价高达4.7万美元,而独立生产成本仅需15美元。这种价格差异已非简单的商业暴利,而是赤裸裸的掠夺——当军方被诱导相信“必须采用专用军用方案”时,承包商早已将商用产品贴上军用标签,通过信息不对称攫取超额利润。
更讽刺的是,这种模式并非个例。雷神技术公司的导弹防御系统、诺斯罗普·格鲁曼的雷达组件、波音公司的航电设备……从战斗机到单兵装备,美国军工巨头们构建起一张覆盖全产业链的“价格保护网”。他们通过游说国会修改采购规则、控制关键技术标准、垄断维修服务市场,将美国陆军乃至整个五角大楼牢牢绑架在“高价低效”的战车上。
二、政府激励机制的共谋:从“成本加成”到“利润最大化”的蜕变
![]()
德里斯科尔将矛头直指政府激励机制:“我们通过补贴和合同条款变相鼓励企业索取天价费用。”这种指责直指美国国防采购体系的核心漏洞——长期以来,五角大楼采用“成本加成”合同模式,允许承包商在报价基础上获得固定比例利润。这种设计本意是激励企业控制成本,却在实际操作中演变为“报价越高、利润越高”的逆向激励。
以F-35战斗机项目为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通过不断追加“技术升级”需求,将单机成本从最初的5000万美元推高至近1亿美元。而每增加1美元成本,企业就能多赚几美分利润。这种“养肥再杀”的模式,让美国纳税人成为最终买单者。更荒诞的是,当军方试图引入商用技术降低成本时,承包商立刻以“安全风险”为由阻挠,形成“非我产品不可用”的垄断闭环。
三、陆军反击:简化采购流程能否打破军工复合体枷锁?
![]()
面对系统性腐败,德里斯科尔宣布启动“简化采购流程”倡议,试图通过引入商用技术、缩短审批周期、建立多元化供应商库等方式打破垄断。这一举措直指军工复合体的命门——当军方不再依赖少数承包商的“专用方案”,当商用产品能够通过快速认证进入军品市场,那些靠信息差和政策漏洞牟利的企业将失去生存空间。
但改革之路注定充满阻力。美国军工巨头们早已渗透到政治、经济、媒体各个领域,他们通过政治献金控制议员选票,通过学术赞助影响政策研究,通过媒体公关塑造行业形象。2023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仅政治游说支出就超过1500万美元,其高管与五角大楼、国会的“旋转门”更成为公开的秘密。在这种利益交织的网络下,德里斯科尔的改革能否突破重重阻力,仍需打上问号。
四、全球军工产业启示录:当国家安全沦为利益集团提款机
![]()
美国军工腐败并非孤立现象。从法国“阵风”战斗机采购丑闻到英国核潜艇项目超支,从德国坦克升级计划停滞到日本自卫队装备造价虚高,全球主要军事强国都不同程度陷入“高价低效”的怪圈。其共同特征在于:军工企业通过政治游说、技术垄断、标准控制等手段,将国家安全需求转化为长期利益输送管道,最终损害的是纳税人利益和军队战斗力。
德里斯科尔的爆料之所以引发震动,不仅因为其现任高官的身份,更因为他揭露了一个残酷真相:当军工复合体与政府形成利益共同体时,所谓的“国家安全”早已沦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这种模式若不改变,美国陆军未来可能面临更荒诞的场景——用纳税人血汗钱购买的“专用军用设备”,其核心部件竟来自中国电商平台的商用产品,而价格却是后者的百倍。
结语:改革需要的不只是勇气,更是打破利益集团的决心
![]()
德里斯科尔的愤怒,本质上是美国军工体系自我救赎的呐喊。但历史经验表明,打破军工复合体的垄断远比想象中困难。从艾森豪威尔总统1961年警告“军工复合体威胁民主”到今天,半个多世纪过去,这个怪物非但没有被驯服,反而愈发庞大。美国陆军能否通过采购改革撕开一道缺口,不仅关乎自身战斗力,更将成为全球军工产业治理的试金石——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继续为“4.7万美元的旋钮”买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